高职医学院校《病理学》微课系列制作与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 在高职医学院校的病理学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取8个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系列录制,探讨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16级高职临床1班(105人)为实验组,16级高职临床3班(91人)为对照组,实验组教学中微课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通过人机对话考试和问卷调查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人机对话考试成绩为:79.72±9.68,对照组人机对话考试成绩为:71.52±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62%的学生利用手机完成微课学习,99.05%的学生认为微课能够有效利用零碎时间,99.05%的学生认为微课讓他们对病理学有了更深的了解。100%的学生认为微课有利于掌握病理学知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课教学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高。
关键词:高职医学 病理学 微课 应用研究
《病理学》是高职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一门学科,揭示疾病的本质。教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①内容多,涉及人体所有系统疾病,知识点多,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强;②主要从肉眼观和镜下观两方面研究疾病的变化。因此病理学的教学有三个难点:①微观变化的抽象性;②疾病变化的动态性;③记忆性知识偏多。并且高职学生由于年龄和学习基础的原因,擅长形象化的知识,不擅长死记硬背的记忆,以上特点让学生对病理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偏差,病理学成为医学生难修课程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施信息素养教育逐渐变为常态化教学。微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青睐,调查显示无论是微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时长,都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1]。
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数内提高教学效果,应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尝试使用微课教学。“微课”也被称为“知识脉冲”最早是英国纳皮尔大学的( Napier University ) Kee PT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课程而发起。国内较早提出者胡铁生给微课新的含义,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及教学实践(实验)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某个教学内容或实践内容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微课,高效率、易掌握、短小精悍、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利于知识体系建构是微课本质。微课使课程资源具有可选择性,可控性,可反馈性,适应性,为学生进行自由和自主学习提供极大的方便[3]。为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尝试使用微课教学。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16级高职临床1班和16级高职临床3班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其中16级高职临床1班共计105人,16级高职临床3班91人。两个班级均为高考录取随机分班,具有可比性。现将16级高职临床1班作为实验组,16级临床3班作为实验组。
2.微课教学方法
(1)微课内容选取
以《病理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主线,以知识的模块化为方法, 选取8个知识点作为微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萎缩,炎症的病理学分类—渗出性炎,纤维性修复,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食管癌的发病原因,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肝淤血,结核病的病理变化。以上内容的选择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独立性、完整性,能够部分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突破难点[4]。
(2)微课录制要求
根据选定内容和授课教师的特长,分配录制内容,要求教师围绕选题进行设计,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实效,明确教学目的,理清教学思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将由知识的背诵和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向提高临床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化。录制微课前,要求教师制作好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知识拓展和脚本,微课内容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与学活动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就业后的需要以及与资质考试有关的内容,关注学科进展,充分发挥微课高效率的优势,每个内容录制时间为5-10 min[5]。在技术上,要求微课在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文字等在内的微课素材以方便、适用、经济为原则[6]。
(3)教学方法
实验组(16级高职临床1班)在《病理学》教学中贯穿微课教学,将事先录制好的微课程发放在实验班的qq群里,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微课教学进程中或结束时,抛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研究才能回答的问题,使其增强深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微课内容作为独立模块进行设计,尽上割舍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其更具有组件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将微课内容嵌入自己原有的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对照组(16级高职3班)进行传统教学。
3.微课教学评价
(1)考试成绩评价
课程结束后,按照考试要求,统一命题,人机对话考试,导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对比成绩。
(2)学生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利用问卷星进行自制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病理学》微课程的评价。问卷统一时间发放,限定时间完成回收,调查学生105名,回收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数据以算数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2.实验组学生对病理学微课教学的评价调查
调查问卷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69.52%的学生对微课有一些了解,87.62%的学生利用手机完成微课学习,99.05%的学生认为微课能够有效利用零碎时间,99.05%的学生认为微课让他们对病理学有了更深的了解。100%的学生认为微课有利于掌握病理学知识点。 三、讨论
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从表1看出实验组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原因有以下方面:①微课教学可以让静的知识动起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图表化,把片面的认知连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②录制微课的时间控制在10min以内,保证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完成学习;③微课按照系列录制,短小精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精确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快速解决难题。④由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通过手机完成微课学习,使微课的学习不受地点与空间的的限制,所以微课可以达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效果,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⑤微课设计时需要教师利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清楚的逻辑思维,精心的教学设计。
2.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微课内容的呈现需要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学习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又是微课制作优劣的关键,所以录制微课与提高教学水平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同时微课录制的教师之间相互借鉴教学方法,相互观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存在的问题
能否利用微课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在与是否具有吸引学生的视频。好的视频除了要求完善的教学设计外,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利用能力,这恰恰是专业教师的短板[7]。其次,微课是对传统教育手段的补充与拓展,不应该替代传统教学。首先视频的创造者本来就是教师,只有教师不断进步,微课才可以不断前行,新的知识才可以更好的积累与传递。其次课堂的魅力就在于知识的生成,而不是在于预设,只有通过老师与学生在面对面互动过程中根据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讲授才会使课堂变化多端,富有生机[8]。课堂上面每个小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教师独具匠心的改变,这是微课无法做到的。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方式值得借鉴与推广。由表2可以看出,100%的同学认为微课让他们对病理学有了更深的理解。94.29%的同学认为微课应该在教学中得到推广。说明学生对微课的认可度较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技术如春风化雨般进入到我们教学的各个角落,也越来越受到现代学生的青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也悄无声息的发生着改变,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
参考文献
[1]朱伟丽.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微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24(2):71-7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張文爽.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以《“互联网+”管理学》课程为例[D].锦州:渤海大学研究生院,2017.
[4]庞玉艳,甘彬良,冯振博等.微课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5):431-433.
[5]范建丽,方辉平.“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远程教育杂志,[EB/OL].
[6]颜珍平,颜谦和.“微课”时代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教育,2014,2:60-62.
[7]崔岩.微课中教师角色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8]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17):34-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