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时九年级化学作为学生的入门学科,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本文就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展开创新研究,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维;让演示实验的操作更简便、更环保、现象更易观察。结合2011版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内容,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关键词:初中  化学实验  创新  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较轻松地形成化学概念,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等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科技走进生活,科技走进课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化学实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实验进行过以下创新。
  一、实验装置的创新,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放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对化学实验展开探索、研究,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化学实验教学更具有创新性。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人教版教材用浓氨水挥发使酚酞变红的演示实验证明分子运动。进过反复实验,笔者用亚克力板制作成可拆装的实验装置,不仅能证明分子运动,还能探究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
  容器有盖,侧壁有开口。
  先在盖上固定缠有棉花的铁丝,棉花上依次滴加蒸馏水、酚酞溶液,可以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容器中加入一滴1:4的稀氨水,侧壁开口处插上塑料板,将盖子盖好。很快,同学们就观察到“桃花朵朵盛开”的美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肉眼看不到的氨分子无规则运动,使酚酞变红。
  将装置侧壁上的塑料板换成滤纸。在滤纸上依次滴加相同滴数的蒸馏水、酚酞溶液,在盖中各加一滴1:4的稀氨水,同时盖好,其中一个放入热水中。可以观察到热水中装置上的酚酞先变红,该实验证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中间连接两装置的的盖上有滤纸。装置侧壁的滤纸上依次滴加蒸馏水、酚酞溶液,中间的滤纸上加1滴1:4的氨水。连接好装置,10秒后上方的滤纸变红;60秒后,下方的滤纸开始变红。装置改进后,不仅能证明分子运动,还能探究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并且将浓氨水的用量由5mL降至4滴,让实验更环保。为学生动手体验创造条件。
  二、操作方式创新,促进学生认识深化、思维发展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手脑并用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好形式,而其中的动手操作更是检验课本所学知识并使之完美和创新的最佳活动,这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发展和创新”的认知规律。
  学习分子运动时,在滤纸上依次滴加蒸馏水、酚酞溶液、氨水,酚酞变红,过一段时间,红色会逐渐消失。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猜想:①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②酚酞分子运动到空气中;③两种分子都运动到空气中。经讨论,同学们设计了两种方案进行探究:①在滤纸上滴加氨水;②在滤纸上滴加酚酞溶液。在实验、思考后,大家认为:滴加氨水的方案更严谨,最终证明是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使红色消失。
  学习酸碱的中和反应时,将一个中和实验分为三次不同方式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分层认识中和反应。
  实验1: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能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不反应吗?
  借助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的经验,学生认为无明显现象不能证明二者一定不反应,但需借助外力。由此想到了指示剂,并设计、实施实验二。
  实验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1滴酚酞溶液,酚酞变红,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再加入一定量稀盐酸,溶液变为无色,碱性消失。该实验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引发了明显的颜色变化。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实验2中的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了吗?并请学生设计实验。学生提出的方案与中和滴定操作不谋而合。
  三、操作方法创新,让实验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学生更易观察
  实际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所用仪器小,试剂量较少,坐在前排的同学能比较及时、清晰地观察现象,后排同学就没多少眼福了,这不仅延长了演示实验的时间,而且影响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设备不断更新,一体机、希沃白板、同屏技术的应用,能将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扩大,能够让所有的学生清晰及时地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缩短实验用时,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充分感受化学的魅力。
  例如,学习溶解時的吸放热现象时,将盛水的培养皿放在实物投影上,在水中放一支温度计,将温度计的示数放大投影,在水中分别加入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观察溶解时温度的变化情况。随着温度计示数的升降,学生的情绪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记忆更加深刻。
  四、实验设计创新,与生活联系,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在学习溶解时的吸放热时,除用手触摸容器外壁、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这种直观感受外。我请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常见仪器、结合物理知识,设计实验证明硝酸铵溶解吸热、氢氧化钠溶解放热。
  同学们设计、交流后,兴致勃勃地展示了增加气球或U形管的密闭实验装置。
  实验创新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从中学习科学道理,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8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