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从夯实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发散的思维和灵动的联想,形成对知识的不同探索视角,更加透彻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来说,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对物理知识接触时间少,不同于其他学科,对于物理的陌生感较为强烈。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转移角色定位,将学生推到主动的探究空间中,预留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阐述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的知识从公式、定理到相关的概念、计算等,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物理难题,使得学生从未知到已知,逐渐熟悉物理信息,并能够自主地参与物理的探索,积极感知物理更加深刻的科学哲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在物理课堂上通过更加开放性的空间铺陈,让学生对物理有着较为自由的求知感受,畅所欲言并大胆地展开构想,积极质疑物理问题,主动分析物理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物理课堂更加妙趣横生。
  一、设置课题悬念,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探索兴趣
  物理的悬念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层次化地揭开物理的面纱,看到物理较为深刻的内涵信息,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探索欲望,使得学生面对物理的新鲜知识时有一定的渴求感,展开学生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地去畅想物理的情境,将其与生活化的知识和实际利用的情境衔接起来,紧密围绕课题让物理的悬念揭示过程充满探索的趣味。例如:教授北师大版“物质的简单运动”时,从学生已经较为熟悉的机械能出发,借助图片的形式去判断飞机、轮船等物体的静止或者运动状态,真正了解运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举出一些例子,去了解机械运动的常规状态和它们运动的轨迹,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场景出发,对于体育课堂上跑步的学生、火车等均采取机械能的解读方式,了解其随着地球自转,又围绕太阳公转的普遍现象。然后教师结合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形容物体的静止或者运动状态,这时候结合之前的例子,学生的想法就较为丰富,他们能够在较为自由的环境中,通过树木、人、车、建筑物等形容物体的相对运动状况,将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总结,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教师去滔滔不绝地讲述什么是运动,而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让物理的探索始终随着学生的想法而推进,学生能够举出各自的例子,并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做出质疑,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走进主动的探索空间里,他们的创新意识也逐渐增强。
  二、利用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物理的创新思考必然要借助一定的问题引发质疑,进而启示学生灵活应对物理问题,获得知识的思维迁移。例如: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物体什么时候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什么时候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如何计算,静摩擦力如何计算?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学生要触类旁通,了解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间有弹力;(3)两个物体相对滑动。以此思路去分析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典型的木块摩擦运动问题,用定理、公式、受力平衡计算法则去分析相应的命题,这个过程中,结合初始的摩擦疑问逐次找到物体受力的规律,在创新思考中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思考的精神
  物理的创新思考中,既要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又要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即使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应让学生积极阐述独立的观点,这样才能够互相碰撞想法,学生在初中阶段容易人云亦云,形成混淆的认知,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感到困惑的部分圈画出来,已经形成认知理解的部分整合起来形成物理知识模型,串联前后的知识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采取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物理的知识点,将抽象的物理问题转化为较直观的信息,通俗易懂地展示物理的真知灼见,多媒体中蕴含的信息量较为丰富,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将原本较为枯燥的内容以更为灵动化的模式展示出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多媒体的视域下,启发学生畅想和创新。
  五、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可在物理知识的探讨后,让学生自制创新实验,例如:展开物理的实验竞赛,鼓励学生自制不倒翁,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放到学校的展览牌前,让全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点評和投票。这不仅通过课余时间的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还能够使学生获得内心的满足,将既定的概念融入自己的实验中,学生的物理感触颇多。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的探索中,教师应通过悬念、问题、合作、多媒体、实验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顾新泉.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7(3).
  [2]宋建申,吴世和.物理教学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2).
  [3]肖铭.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