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其在地理实践过程中慢慢学习地理,掌握知识。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学习方法。基于此,本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以期为从业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08-02
  引言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不仅是学习,几乎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最好的驱动。初中地理教学亦是如此,在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素养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调动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可以说功莫大焉——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也是我们教师所应追求的教学境界。对于乐学情感的培养,有几种途径。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心理来使之产生乐学的情感。但是,我们也应知道,在个性化发。
  一、新课程具体教学要求
  1.学习有益于生活的地理。
  学以致用应是初中地理教师授课的目标与重点,地理学科中普适性的知识与常识性的知识应被教师所重视,被学生所吸收,使学生学完地理后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打破“读书无用论”。
  2.学习终身可用的地理。
  全球形势,日新月异。地理教师的授课要着眼于未来,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学习全球新的地理理论,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竞争意识。
  3.建构开放型地理课程。
  清朝中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面临落后挨打的形势,而1978年邓小平所提出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新世纪、新时期获得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开放的、自主的政策或方法更利于一个国家或一个人的成长。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是开放的,自主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发挥。
  二、初中地理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1.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地理探究式学习模式,将老师的角色进行了调整,老师从讲学者的角色,转换成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学生与老师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顺应老师的引导,自主完成课堂学习。首先,老师在课堂设计上要更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次,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也不可缺少。课堂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老师带领一组,课代表带领一组进行知识竞赛PK,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成竞赛关系,这样实现组内和组间的分享交流,就多一个看世界的角度,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在初中教学中往往存在这种情况,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就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也就不爱学习这门课程。学生简单的主观判断和轻易结论也说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在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在地理教学中也是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用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职业素养、人格魅力、组织能力、亲和力等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学习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各方面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必须要具备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能力方面还要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加工,正确选择教法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以及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各项能力。教师还要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备课,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
  3.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开拓开放性解题思路。
  开放性解题思路,那就得让问题具有可探究性和开放性。为了保证问题的可探究性,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老师给出的问题必须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老师要清楚学生潜在的最高水平,提出的问题不应该超出这个范围,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问题还要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相关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理解问题的本质,发表独立见解,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最后,问题要保证开放性。探究式学习模式讲求一个开放性的地理课堂,开放性的问题能让每个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理解问题,解答问题。
  4.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和网络。
  利用投影、幻灯、动画、电影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地形图时,可自做或网上找课件给学生播放,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清晰地展示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峰、山脊和山谷,如何判读坡的陡缓及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如讲述人文地理时,可找些相关影片、影片片断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观看,从而使学生能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5.布置课外作业,联系生活与地理知识。
  教师往往会采用“三天一小測,一周一大测”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检测方式存在明显缺陷:首先,无论何种题型,都只能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其次,每次考试的出题范围有限,无法全面考查学生所学的每个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只靠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地理水平是片面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说明实践能力也是考查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当联系生活与地理知识,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高自身地理知识水平。这样的检验方式不仅能弥补应试教育的弊端,而且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去思考、实践,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地理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一课时,在课后向学生布置了“分析当地水资源分布特征”这一作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对“水资源分布”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当地气候、地貌状况、人类活动等多角度进行探究,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会停留在浅层次。学生在探究“水资源分布”的过程中将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串联,较为全面地理解了相关内容。
  结束语
  以上所述的方式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还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而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又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苏诗卉.初中地理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王晖.初中地理教学引入艺术元素的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朱海红.初中地理教育中的生存意识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2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