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公平视角的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在政府财政资金无法支付所有开支的情况下,教育资源的需求方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学费,承担部分受教育成本。但学费的增长,势必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本文基于公平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学费定价与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可能与教育成本、财政拨款等因素的关系更明显。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学费定价;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免费入学、统一分配”的制度,绝大多数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只有少量的自费生和委培生。1989年,国家颁布文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对计划招收的学生(师范生除外)收取100―300元的学杂费。1994年开始,高等教育收费逐渐实行公费、自费并轨,统一收费制度,学费标准控制在1000―1500元。但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扩招,办学成本增加,学费随之不断上涨,到2000年学费已经超过了4000元。为了保证教育公平,2007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学费五年内维持在2006年的水平,不得上涨。2013年,各省高等学校开始推行学费制度改革,由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学费分为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及财政资金的有限投入,从2013年开始全国各省纷纷上调了高校学费收费标准。2014年4月,江苏省物价局、财政厅联合发文《关于公办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依据学校层次和专业类别来规范和调整高等学校学费,除了农林类,其他专业类别的学费都超过了5000元,艺术类和医学类的学费高达6800元,公安类学费也达到了6000元。在这次高校学费调整期,教育资源的供给方普遍认为,即使学费上调,但是其增加的学费收入远远不能弥补相应的办学成本的增加;从教育资源的需求方来说,学费的上调大大增加了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各地也出现过因为负担不起学费而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案例。那么学费真的影响了教育公平吗?学费定价的依据有哪些?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高等教育学费定价的影响因素
  1.公共产品理论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对公共产品做出了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不会因为他人的消费而变少。根据公共产品理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衡量一种产品是私人产品还是公共产品的两大标准。高等教育并不具备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以大部分学者称之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一种处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产品。王欣双(2011)认为,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高等教育的私人属性更强一些。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教育资源的需求方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获得了较高的私人收益,理应分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美国经济学家布鲁斯 约翰斯通在1986年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是既有投资又有收益的活动,其受益主体包括国家、学校、受教育者、企业和家庭。各受益主体应该在受益范围内承担教育成本。基于此,高等学校收费制度在各国逐渐推行。但高等教育又具有外部性,政府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支付能力不同,能力小者承担成本少。王培根(2004)认为“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两大基本原则。
  3.高等教育学费的定价机制
  胡仁东(2013)认为,寻求更好的学费定价策略,首先要明确定价主体,即市场定价还是公共定价。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和我国国情,选择公共定价比较适合,但是并没有指出哪种公共定价方式最合理。查显友(2012)认为,在理想条件下,高学费、高资助政策不仅不会损害教育公平,反而能改善之。但我国贫困生资助制度并不完善,这样的政策在我国并不适用。
  4.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高等教育收费和教育公平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闵维方(2002)研究了学费水平与受教育者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当学费超过4000元时,受教育者的支付意愿开始有显著的差异;当学费在4000―6000元时,差距没有随着学费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学费超过6000元时,差距随着学费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肖洁(2007)提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的程度逐渐降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悖论也随着学费的增长而逐渐显现。赵善庆(2012)总结了高等教育收费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学费增幅高于GDP增幅;学费占生均成本的比例偏高;学费标准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学费占家庭收入比重超过世界主要国家等。在1992年《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通知》中,提出了在制定学费标准时,一定要考虑全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多数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2000年,国家又颁布了《关于2000年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的文件,再一次强调学费标准应该根据高等学校年均日常运行费用、财政拨款、居民的承受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来制定。这两个文件都体现了“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要求高等学校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的同时,兼顾公平。同时,也明确了学费定价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学费的影响因素做了很多研究。比较著名的是布鲁斯 约翰斯通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归纳出了几个影响学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历年的学费水平、生均成本、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收益率、高等教育需求和居民的支付能力。张曾莲(2016)根据我国学者曾满超、范先佐和陈国良的研究,总结出了影响学费定价的因素包括教育成本、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教育收益、财政拨款、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给。
  三、实证研究
  1.变量的选取和模型构建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普遍认同的影响学费定价的因素包括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承受能力、財政拨款、教育成本、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从教育资源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角度来看,以上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如表1所示。   本文从教育资源需求方的角度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因此提出本文假设:预期学费的增幅与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学费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本文的变量选择和定义如表2所示。
  其中,TUITION根据各省物价局官方网站公布的学费计算增幅。学费没有调整的省份,TUITION为0;PGDP、PCDI1和PCDI2采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增幅的均值;CHG赋予1或者0,如果学费调整,则为1,否则为0。
  根据选择的变量,建立以下多元回归模型:
  TUITION= 0+ 1PGDP+ 2PCDI1+ 3PCDI2+ 4CHG+
  上式中: 0是常数项, 是回归残差, 1~ 4是回归方程的参数。
  2.研究分析和结果
  本文研究的样本为31个省份的学费,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学费数据来源于各省物价局网站,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通过各省学费调整前后的标准计算增幅。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采用2013年、2014年、201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增幅。
  在全国31个省份中,大多数省份的人均GDP、城镇PCDI和农村PCDI增幅不超过10%或者在10%左右,具体如表3所示。
  在2013―2016年之间,已经有17个省份调增学费或者举行听证会准备调增学费。部分学校阐明调增学费的主要原因是物价水平的提高导致教育成本上升。根据成本分担理论,增加的成本应由受益各方来承担。如果居民承受能力没有相应提高,那么让教育资源的需求方来承担上涨的学费,势必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已经调整或者准备调整的省份如表4所示。其中,学费上调的17个省份中,三分之一的省份的学费增幅超过了30%,并且17个省份的学费增幅基本上都超过了该省的人均GDP、城镇PCDI和农村PCDI的增幅。
  根据上述假设和变量,对31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从检验结果来看,学费的增幅与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不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除了本文研究涉及的一些局限性,根据部分学校阐明的学费标准调增的原因,推断这些高等学校考虑较多的是教育成本等因素。学费标准的制定者可能更多地站在了教育资源供给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对学费定价的影响不大。在全国31个省份中,约50%的省份调增了学费,剩余省份的学费标准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如北京和上海。物价水平的提高确实会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方的成本,政府部门选择采取增加财政拨款或者颁布相应的资助政策,以缓解学费增长带来的经济负担和负面效应。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没有改变,仍以社会化、大众化为主,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并没有缺失。
  3.局限性和展望
  从研究的样本量和变量值的选取来看,本文选择了31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呈现的规律性不足。在计算各省学费增幅时采用的是均值,如果根据各专业赋予不同的权数,计算结果将更具说服力;或者把每个省份各个专业的增幅作为因变量,不仅可以减少赋权计算的工作量,还可以增加样本量,回归分析更具准确性。
  从模型的建立和变量的选择来看,本文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多个角度检验回归模型的稳健性,也可以建立更为合适的其他模型来验证假设。本文站在教育资源需求方的角度,只选取了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作为自变量,没有加入控制变量。由于在线性回归分析时,模型之间的变量可能会相互影响,因此,可以加入教育成本、财政拨款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进一步研究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学费标准的关系,探讨学费的定价是否站在了教育资源需求方的角度,是否兼顾了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胡仁东.我国普通公立高校学费定价机制初探.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
  2.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王欣双.中国教育供给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2011.
  5.肖洁.公立高校收费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7.
  6.查显友.高等教育公平与学费政策选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
  7.赵善庆.合理调整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路径.价格月刊,2012(6).
  8.張曾莲. 1996―2013年我国幼儿园学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16(4).(责任编辑:兰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3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