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学中的系统抽象法与实证规范标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西方经济学方法中将实证与规范对立区分似乎成了一个普遍接受的模式。即将经济学研究方法简单划分为解释“是什么”的实证分析和解释“应该是什么”的规范分析。然而以实证和规范的标准却不能全面准确地涵盖系统抽象法六个层次的丰富内涵。通过比较发现系统抽象法与西方的实证规范分析存在着人与物的逻辑、现实与本质层面、中立与阶级性三个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系统抽象法;实证研究;规范研究
一、系统抽象法的主要内容
系统抽象法沿袭和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斯密和劳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马克思,是研究者以自己的思维来解釋和论证经济矛盾,实践辩证法的思维过程,它主要包含以下环节:
(一)价值观思考
一个研究者, 必须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复思考, 要坚定意志、明确方向。研究者是思维的主体, 是有目的有追求的,其思维活动, 只有与其价值观统一起来, 才有方向, 即明确出发点和归结点, 并由价值观制约其研究。
(二)主体意识概括
研究者是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和意识统一起来的。只有代表了群体利益, 才能得到群体意识的认可, 价值才能实现; 也只有概括了群体意识, 才能代表群体利益。
(三)主义的探讨
个体研究者所能概括的主体意识是有限的, 这样就要求在“主义”这个层面进行研究交流, 最终同一主义的研究群体得出总体性认识。这是求同存异的过程, 通过主义的探讨, 明确研究的主体意识, 在一般性的主义导引下, 实证抽象, 揭示经济矛盾。
(四)详细占有材料
为揭示本质, 就要大量掌握现象材料。经济矛盾的现象材料, 可以从日常生活感知, 也可以专门调查, 使用官方或其他机构的统计资料。通过占有资料,收集研究的基本要素,保证思维的实在性和实证性。
(五)系统抽象
以抽象的思维来概括群体意识和现象材料, 形成概念, 并通过概念运用来揭示经济矛盾。对群体经济意识的概括和对经济材料的概括,都要由思维活动来完成。抽象思维是一系列内在联系的环节的统一过程, 从比较、分类、归纳到分析、综合、定义、概念、论证等。其中, 核心是概念的规定及其展开、改造和完善、转化所构成的概念运动, 其他环节或形式, 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的。概念的运动表现为系统的体系,对概念体系的论证, 也就是对经济矛盾的论证。
(六)论述体系
遵循思维的一般性, 使用大众所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论述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阶段,论述的体系就是概念运动的系统。
分析发现,实证与规范都无法涵盖系统抽象法。系统抽象法并不排除实证的特征,在分析过程中可能运用了丰富的数理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比如马克思是重视实证研究的,但他的经济学显然不是实证经济学,同理也不是规范经济学。
二、实证规范原则与系统抽象法的差异
实证规范的二分角度,实质上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自己的认识角度,然而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抽象法,与实证规范标准存在着差异。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的逻辑与人的逻辑的差异
系统抽象法的实践原则的核心要素是人,研究是围绕人展开的。人是系统抽象法的逻辑起点,系统抽象法的分析过程符合人的经济活动过程。系统抽象法是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而展开的。具体地讲,系统抽象法没有把研究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透过现象去分析背后的人的这个决定因素。它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内容,按照人的实践逻辑展开分析的。它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简单以物质财富为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本身就是人的关系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基本关系,这就意味着把研究的依据建立在人的逻辑之上。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按照物的逻辑展开的。虽然,西方经济学是在“经济人”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但 这仅仅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经济人”始终是围绕着物来思考问题的,物质财富才真正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理论中的“经济人”和现实中的资本家一样,都是在物质财富增长的支配下而存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资本主义的现实逻辑是完全吻合的。
(二)现实层面与本质层面的差异
西方经济学的实证原则是止于现实的,即客观现实是研究的终点,数据验证是否合理是评价研究的最终权威。就是把研究停留或局限在现象层面。
系统抽象法的实践原则是从现实出发的,现实不是研究的终点而是起点。从当前的经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原理、原则出发研究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问题,是系统抽象法恪守的方法论原则。
(三)中立与阶级性的差异
系统抽象法的基础就是主体性,它承认经济学跟任何社会科学一样是有阶级性的,它的方法论和价值前提能够反映其所代表的阶级意志。主体的经济利益和意识是政治经济学的来源和出发点。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因其存在的国度和历史阶段的差异,都会通过其思想代表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意识概括于相应的政治经济学说中。
参考文献
[1]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史大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刘永佶.经济学方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