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自读变齐读”的尴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承担着读准、读通和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是重点研读文本乃至学习全文的基础。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自主朗读,自由朗读,无疑是非常恰当的。但是要避免“自读变齐读”的现象,教师需要事先想好应对之策,将各个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多做一些设想,制定好应对预案。
关键词:初读;自读;齐读
最近,我认真观摩了我市举办的农村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大赛,近距离地感受了年轻语文教师的亮丽风采,收获很多。几位教师的课堂上,既有异构的同课教学,也有不同学段的教学展示。虽然教学内容有同有异,但大家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在完成了新课的导入之后,都会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因为是教学大赛,都是借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充分的了解和磨合,导致在一个极平常的教学环节,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形。
【情形1】
一位年轻教师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完成导入后。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和祖父的园子,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自读要求自由地读课文。(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小声地读。
师:声音可以大一点。
这时,一两个学生读出声来,其余学生也跟着读出来,跟读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下子变成了大声齐读。教师怔住了,慌乱中不知如何是好,看得出学生们的表现超出了教师原有的设计。在教师的犹豫不决中,学生已整齐地读完了一个自然段,此时硬生生地打断,显然已不合适。教师涨红着脸,怵在那里,时不时瞟一眼腕上的手表。等学生读完,时间已过去四、五分钟。不待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匆忙地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情形2】
一位教师完成《天鹅的故事》第1课时的导入后。
师:一个初春的早晨,辽阔的贝加尔湖因寒潮突然降临而再次结上了厚厚的冰层。因为无法觅食,许多鸟儿离开了,但一群天鹅为什么没有飞走呢?来,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师出示自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带着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一部分学生小声地读,另一部分学生在默读。
师:同学们可以大声一点读。
学生们互相看了看,一两个学生大声读了起来,其他学生也加入进来,越读声音越大,也越整齐,很快变成了全体齐读。教师很快反应过来,一边打着暂停的手势,一边喊道:“停一下,停一下,同学们可以自己读自己的,不需要齐读。”读得兴致颇高的学生,被老师突如其来的打断弄得面面相觑。在老师的再次提示下,学生总算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慢慢地,他们错落有致地读了起来,只是声音越读越小,已没有了刚才的那份劲头。
很显然,两位老师针对学生自读变成齐读的情况,事先是没有考虑到的,仓促间找不到好的化解之策,处置起来都有些欠妥。第一位教师任由学生齐读完整篇课文的做法,且不论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造成了课堂空白,单就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声线的同步上,忽视了品读文本的目的,阻碍了个体的发挥,扼杀了阅读个性。第二位教师在发现学生的自读演变成齐讀后,及时制止,虽然避免了任由学生“牵着走”的被动,但这种粗暴的打断,好不容易激发起的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也一同被浇灭了,损失也不小。
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承担着读准、读通和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是重点研读文本乃至学习全文的基础。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自主朗读,自由朗读,无疑是非常恰当的。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读好?我们不妨来看看有经验的老师都是怎么做的。
【案例1】2016 ~ 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九色鹿》(合肥市逍遥津小学 程鹏军执教)
在学生初读课文前,程老师首先出示了“阅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
(2)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
(3)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
然后,程老师点名让一个学生将提示读给大家听。
师:听明白了吗?记住,一定要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
很快,学生们认真、自主地读了起来。
程老师将“自由朗读课文”作为提示的第一项列了出来,通过找学生读题,让学生注意到初读方式的要求。“自己读自己的”,这一口语化提醒,对读文的要求给出了明确的提示。学生能准确把握老师的意思,自然也就能按照要求去读了。
【案例2】池州市第四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鞋匠的儿子》(池州市朱必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许丹执教)
在完成课题的导入和质疑后。
师:鞋匠的儿子到底是谁?课文写了关于他的哪些事情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21课《鞋匠的儿子》,带着刚才的疑问自由读一读课文。
师:读之前,老师有个小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何为正确?不错音,不加字,不少字。何为流利?要有一定的速度,能读多快,就读多快。开始吧!
学生立刻自由地、大声地读起来。
可以看出,许老师对于借班上课是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对此类问题的处理也是极为巧妙的。教师对“正确、流利”的初读要求做了明白的阐释:要求在正确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速度。学生朗读的水平是有差异的,按照教师“又好又快”的要求读起来,自然避免了出现齐读的现象。教师简短的几句话,就将这个“小尴尬”化解于无形。
当然,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像“自读变齐读”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可能一一都考虑到,事先想好应对之策,更多的时候,考验的还是教师的机智。但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将各个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多做一些设想,制定好应对预案,避免课堂“死机”,还是很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李晓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