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元桢墓志》(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北魏《元桢墓志》是现今看到最早的元氏墓志。《元桢墓志》风格苍厚古朴,潇洒爽利,灵活多变又不失古意。点画用笔外圆内方,棱角分明,点画多为三角形,偶有圆形出现;结体取势左右开张,整体字形多取斜势,跌宕多姿。它引领了“洛阳时期”魏碑的中期式样,开创了北魏“邙山体”的先河。
  [关键词]《元桢墓志》;结构;笔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1-0048-04
  [作者简介]刘利明,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2100)书法教研员,一级教师。
  《元桢墓志》刻石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元桢墓志》呈方形,边长66厘米,志文共17行,295个字,是现今看到最早的元氏墓志。1926年夏,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转存至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元桢墓志》是魏碑“平城时期”风格向“洛阳时期”风格过渡的典型代表。北魏以平城为都城的百年间,著名的书迹碑刻有《大代华岳庙碑》《嵩高灵庙碑》《皇帝东巡之碑》《皇帝南巡之碑》《晖福寺碑》等,此时期的书刻多是“隶书“或“隶楷杂糅”。结字以隶书的平正、宽博为主,用笔撇捺翻挑、横竖平直为主,也偶有字形欹侧、笔画方峻瘦劲者。本文将对其点画用笔、结体取势和章法布局做详细分析。
  一、点画用笔
  1.横。
  《元桢墓志》横画分为楷法横和隶法横(见图1),用笔多方峻峭拔、势满力健。如“大”字长横,笔锋切入转锋,中锋平铺,收笔微微上翘,与成熟的隋唐楷法已无大异。“熏”字三横的姿态各异,入笔方向截然不同,展现了丰富的用笔方法,这些多变的用笔在南朝的帖派书迹中随处可见。隶法长横保留了隶书横画的“一波三折”之势,此种笔画在《元桢墓志》中出现的不多,但已初见“洛阳书体”之端倪。
  横画紧结之势已经形成(见图2)。如“镇、春、声、赏”等字横画长短错落,入锋各有不同,收笔也各具形态。横画亦有宽匀之势,如“基、宗”等,姿态类似于北魏后期墓志的“平划横结”的特点。
  2.点。
  点在《元桢墓志》中使用率很高,且处理丰富多彩,在不同的位置呈现出不同姿态(见图3)。如“庶、流、极、恭”等字的点呈三角形,表现出清晰的刀刻痕迹,使得点画充满力度,尽显阳刚劲健之美。还有少许的点如“岁”保留着隶书的写法,体现出飘逸潇洒之风。另外把“捺、横、竖”处理成点的写法,在此碑中经常出现,如“庚、桢、第、刺”等字。
  3.竖。
  《元桢墓志》的竖法形态多变,粗细长短,藏露方圆,正欹俯仰,均有体现。最有特点的是竖画的出锋方向(见图4):右出锋的“华、仁、德、惟”;左出锋的“邺、洋、降、在”。
  竖画的行笔过程变化多样:有上粗下细的,如“十、惟”等;有上细下粗的,如“归、邺、早、德”等;还有人笔细行笔粗收笔细的,如“年、降”等。这种丰富的变化开启了“洛阳书体”的新篇章,也为后来的隋唐楷书奠定了基础。
  4.撇。
  《元桢墓志》的撇画多呈犀利、劲健之姿,且处理方法多种多样(见图5)。如“朱、泉、层、名”等字,起笔轻,中段重,收笔渐细并有上挑之势,整个笔画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如“孝”字的长撇开张舒展,与长横交叉呼应,字势险峻而稳健。如“光”字左撇收笔藏锋,似有隶书遗韵。
  5.捺。
  《元桢墓志》的捺画丰富之极(见图6)。有“泉、太、沦、朱”等字的常规魏碑方笔捺,也有“曼、深、从、是”等字的特殊捺。如“曼”字的捺脚圆转,弧线外形与颜真卿的捺脚十分相似。后世的隋唐楷书在《元桢墓志》以及众多元氏墓志中都可以找到根源。
  6.笔兼行隶。
  《元桢墓志》用笔灵活多变(见图7)。如“不、基、一、暨”等字横画波折起伏明显,犹存隶意,使得方峻险峭、锋芒外露的魏碑书体增加了几分古意。如“以、紫”等字笔画的连带增多,于严谨之中多了几分灵巧,使得字势更加生动。这种变化或是当时元氏皇家书者的汉化结果。
  二、结体取势
  1.字形欹侧,险峻稳健。
  《元桢墓志》整体字形取斜势,险峻之中又不失平稳,字字灵动,趣味横生。
  这种楷书点画俯仰向背,各有姿态(见图8):横画起笔出锋斜按,收笔下顿,左低右高的欹侧之态十分明显;撇画和捺画写的开张,收笔平挑;竖钩不再平挑而是上挑;结体间架已是斜画紧结而不是平画宽结。
  如“仪、镇、大、卷、式”等字,左低右高或是左高右低,错落有致。既打破了隶书的平稳,又有别于“平城时期”隶楷杂糅的均衡之势。如“仪”字的单立人旁似要倾倒,通过斜钩的右下拉伸,使整个字平稳险绝。正如启功老先生所赞:“笔画脱尽当时仿隶拙体而又未染唐人间架习气。”
  此碑沉稳中略带散漫,厚重中稍有飘逸,其结字以“斜画紧结”为主,少有平画宽结。曾收藏此墓志的于右任先生也赞其书法遵美严整。
  2.因字赋形,结构天成。
  《元桢墓志》的字形灵活多变,有些结构不循常理,常有出奇之态(见图9)。如“庚”字把中间的撇捺写成竖点,稳健不失俏皮。如“馨”字头大脚小,左重右轻,若以隋唐楷书的标准衡量确实不妥,但作为隶楷过渡的魏碑体,可谓浑然天成。另如“刺、庶、雅、黔”等字尽显斜势,扭曲夸张之极,正是这些自然之势才使得《元桢墓志》充满了妙趣。
  3.擒纵开合,顾盼呼应。
  擒纵指的是一字之中点画的收放,组成字的所有笔画靠收放来调整节奏(见图10)。如“春”字左撇右捺,尽显开张舒展之势,而将“日”缩小至极致,形成强烈的收放对比。如“延”字上部分方正匀稳,下边“走之”大刀阔斧,波折起伏,使得整个字稳健中又充满了动感。如“躬”字左右以外弧向两端排布,中间疏朗,方笔之中加入弧线,使得刚健有力又充满弹性。
  4.同形异构,缺省笔画。
  《元桢墓志》中有少部分相同的字,但书写姿态各异(见图11)。如两个“基”字的横画入笔、收笔的方向都不同,体势、中宫的收紧程度也不一样,第一个“基”字中横为楷书笔法,第二个“基”字中横为隶书笔法。
  缺省笔画的现象在《元桢墓志》中并不多见。如“凝”字的点与捺画合二为一了;“耀”字的提与撇合并在一点;“宝”字缺短竖;“勒”字少了一横。当然,这可能是书丹者所为,也可能是工匠所致。
  三、章法布局
  墓志的章法通常都是一字一格,中规入矩。
  《元桢墓志》整体字距均匀,疏密适当,但仔细观察上下左右的字形关系时,不难看出字与字的承接,行与行的呼应。通过字形的撇捺舒张,钩挑穿插,呈现出跌宕起伏的布局,也实现了整体的字势平稳。
  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曾经把写格律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十分形象生动。在此借以形容于方格中书写楷书正是合适。古代墓志主人大都地位尊崇,书写严肃庄重的墓志铭,必是当时优秀的书者,这一点在《元桢墓志》上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
  当然,墓志是书家与石匠合作的产物,是笔与刀相生相映的产物。《元桢墓志》刻工有些地方略顯粗制,个别笔画牵连生硬,入笔、收笔有的模糊不清,但从总体上看无伤整体的风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