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基金管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重要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是重点实验室推动学科基础研究与发展,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秉承“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自2006年起设立开放基金,在资助对象、资助形式、评审制度、经费与考核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十二五”以来,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资助34个开放课题,重点资助水稻生理、抗逆、育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有效地扩大了实验室的影响力,集聚了水稻生物学研究的力量,推动了水稻生物学的发展。
关键词 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运作;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9-024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9.069
Abstract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pen found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key laboratories to carry out basic research, promot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train of highlevel talents. Adhering to the policy of openness, mobility, union and competitio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 set up the open foundation since 2006, formed a set of effectiv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on sponsoring targets and forms, the appraisal system, funds and examination. Since the 12th fiveyear pla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 has sponsored 34 programs mainly focus on the areas of rice physiology, stress resistance and breeding utilization, by which expand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key laboratory, gathering the highlevel researcher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biology subject.
Key word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Open foundation;Management;Achievement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集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研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核心基地[1-5]。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是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实验室建设的重要资源[6-7]。通过设立开放基金,鼓励本领域国内外优秀学者,尤其是中青年人才,与实验室建立联系,利用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和数据共享平台,开展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工作,促成与实验室研究團队的长期紧密合作,力争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成果,加快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水稻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于2003年批准建立,在2006年和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两次评为优秀实验室。水稻重点实验室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水稻资源学和分子育种研究为重点方向,在水稻种质改良与创新的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和分子育种等领域开展创新性、前瞻性研究。实验室秉承“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为加强水稻科研领域的学术交流,凝聚水稻科研力量,促进水稻生物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进步,培养和锻炼青年水稻科研人才,自2006年起,水稻重点实验室设立“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开放基金。笔者就“十二五”以来水稻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模式与运行成效做一总结,以期为同类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运行与管理提供参考。
1 水稻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模式
近年来,国家设立支持力度更大的实验室专项经费,用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使得各实验室对于支持基础研究具有了更大的调控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科研项目的遴选、规划、组织实施还应该更加国际化,需要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的项目评审制度,使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更加规范。新形势下,为更好地运行好开放基金,实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要求,需要根据实验室的自身定位、研究方向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开放基金的管理方式,寻求更为合理、优化、并具有普适性、适应新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水稻重点实验室在十多年的运行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取长补短,研究制定了《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报指南》《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等条例,为开放基金公平、公开、公正、高效地运行提供保障。
1.1 开放基金的资助对象
青年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构成,是整个人力资源中最具创新性、最有潜力、最具可塑性的部分[8]。《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规定:开放基金申请者应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或博士后研究人员,优先资助符合上述条件的35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因此,水稻重点实验室对提出申请并符合申报要求的国内外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10万~15万元/项的开放基金资助,为青年科技人员的前期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开放基金,首先注重的是开放,这种开放指的是学术上的开放、学科间的开放乃至国度间的开放[9]。为避免“内部消化”并真正实现开放的意义[10],水稻重点实验室规定开放基金的申请者必须为非本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 1.2 开放基金的资助形式
开放基金由国家重点实验室来提供经费、运行管理,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具备相关的科研条件、软硬件设施,因此开放的形式比较灵活。主要开放形式有2种:由重点实验室提供经费资助,申请人独自完成;由重点实验室提供经费资助,利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参加已被列入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的科研课题,合作完成[11]。
1.3 开放基金的评审
开放基金的评审分为形式审查、初评和复评三个程序。形式审查由重点实验室秘书完成,对形式不合格的课题不予受理。初评由重点实验室组织同行专家对申报书进行评审,通过初审后的申报书提交至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最后由学术委员会评审讨论并投票表决。
1.4 开放基金经费管理
虽然开放基金的单个项目经费资助额度普遍不高,但也需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对项目预算编制、项目资金拨付、经费支出管理等进行审查与监督。申请者按照课题需求上报经费预算,经重点实验室会议讨论确定最后资助额度,开放经费按照申请者资助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独立完成的课题,开放经费分批划拨到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合作完成的课题,开放经费由重点实验室统一管理使用,外单位项目负责人依照课题需要凭票实报实销。
1.5 开放基金的考核
对开放基金的实施过程和绩效管理分别通过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进行。开放基金的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样,开放基金的项目负责人需要接受中期检查。中期汇报要求基金负责人以PPT的形式,向专家组进行集中汇报。基金负责人通过与专家学者的探讨和交流,获得课题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及时纠正试验方向可能存在的偏差,保证课题能顺利进展并达到预期成效。终期考核主要是针对基金资助课题发表的相关论文、专利、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同时所有成果必须以第一单位标注“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课题编号,英文标注“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基金负责人以PPT的形式向重点实验室专家进行汇报,接受专家的质询,通过答辩的项目方可结题。
2 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水稻重点实验室共资助34个开放课题,重点资助水稻生理、抗逆、育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总资助额度达402.98万元。通过开放基金的运行,扩大了实验室的影响力,有效聚合了水稻生物学研究的力量,推进了水稻生物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28篇、育成新品种3个、获国家发明专利4件,其中2项研究结果还作为重大成果组成部分,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1 注重基础研究,揭示水稻生防细菌适应微环境的新机制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技术是水稻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基础研究工作,实验室通过资助优良性状的分子育种、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克隆、性状控制机理等开放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基金“不同来源的Burkholderia seminalis 比较基因组及其环境适应性的分析”课题,研究明确了不同菌株适应水稻根围等微环境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Multi-omics analysis of niche specificit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ecological adaptation in bacteria”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子刊《The ISME Journal》上。
2.2 强调资源开发,促进杂草稻相关研究深入开展
资源开发是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12]。近年来,杂草稻有蔓延的趋势,特别在北方稻区形成越来越严重的为害,同时,杂草稻也可以作为一种育种的资源。水稻重点实验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设立开放基金“杂草稻长胚轴伸长生理机制及其遗传特性研究” 课题,探索并明确了细胞分裂增殖及细胞伸长生长在杂草稻中胚轴生长不同时期的作用及其对株高的影响,研究结果作为中国北方杂草稻演化进展研究的组成部分,相关论文“Introgression and selection shaping the genome and adaptive loci of weedy rice in northern China”发表在《New Phytogist》上。为进一步促进杂交稻的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又继续立项“中国东北杂草稻耐老化特性的遗传机制”课题,对该研究领域进行滚动地、持续地支持。
2.3 有效保存资源,探索野生稻有利性状的开发利用
农业生物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保存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优良基因,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收集工作,扩充现有的种质基因库,使之保持较高的遗传丰度[13]。水稻重点实验室十分注重野生稻等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应用。依托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江西省东乡野生稻原位保存利用圃,水稻重点实验室将“江西东乡野生稻的保存利用”项目列为实验室开放基金的长期资助项目,通过稳定型的经费资助,为相关科研人员深入开展野生稻耐寒性、耐旱性、耐储藏性的生理机制研究,为野生稻的资源保存及有利性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2.4 凝聚优势力量,针对生产需求研制抗病新材料
真菌病害稻瘟病、病毒性病害水稻条纹叶枯病、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等水稻病害是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因生产上基本没有其抗性品种,危害严重。“十二五”期间,水稻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地方农科院在水稻育种研究的优势,设立开放课题,凝聚水稻科研力量,面向生产实际开展重点研发。如开放基金“抗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粳稻新材料的创制及多抗新品种的选育”课题,通过对种质资源的条纹叶枯病抗性评价,获得5份抗性较好的新品种,经选育得到两个多抗水稻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课题同时开展晚粳稻花药培养技術的创新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高效实用的花培技术体系,在国内首先探索出密穗型、半矮生型等多个类型品种的适宜取样叶枕距,显著提高了绿苗率,相关成果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开放基金“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聚合研究”课题,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成功育成多种抗病新品种,同时还研究了超级稻宜优673的遗传构成和籼粳属性,阐释该品种优良特性的遗传基础,相关成果获得2014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3 结语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是推动实验室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实验室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的有效途径。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和管理方式。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更具特色的“开放基金文化”。通过开放基金的运行,为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基字[2002]91号[A].2002.
[2] 刘瑾,王海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83-184,203.
[3] 许蓉,宗琪,柯云.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3):84-85.
[4] 杨晓秋,于敬鹏.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基础科学,2011(5):35-41.
[5] 任飏,范娟.知识管理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3(11):60-61.
[6] 王放,吴运卿,张利平.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8):129-132.
[7] 孙梅,王文艺.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235-236.
[8] 冷疏影.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科学基金管理[J].中国科学基金,2004(5):311-314.
[9] 魏舒恒.浅析国有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25):19.
[10] 侯启娉.基于 DEA的研究型高校科研績效评价应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1):118-124.
[11] 张平,周卫平.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2):111-113.
[12] 金琼琼,江珊.论农业资源的开发、价值补偿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4):611-612.
[13] 朱明,阮仁超,聂莉.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63-1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