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但是,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还有待提高,具体原因包括社会、高校和家庭三个方面。
  [关键词]生态文明素养;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5-006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5.02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发掘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今后改进和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以及经济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协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未来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战略高度,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也在不断地开展,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被社会所认同,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随着生态文明教育的不断开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理论知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仍存在诸多不足,问题有待解决。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责任意识较淡薄
  被称作“美国新环境理论创始者”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一书中说:“没有生态意识,私利以外的义务就是一句空话”。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是要具有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当前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者、责任人。
  第一,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及家里的长辈对孩子的关爱可以说到了宠溺的地步,这也就无形中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同时也造成了他们超强的依赖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身的利益,对其他与自己无关的事物表现出一种漠视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集体精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过度的强调自我,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也只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仅仅停留在与日常生活利害相关的层面。部分大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是消极懈怠的,他们认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与自己的关系不大,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与自己毫无关系,这些事情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情,大学生的这种错误观点其实是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
  第二,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的末期阶段,他们的思维模式还未完全成型,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却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在这一阶段他们往往表现出情绪容易激动、偏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有的大学生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去面对这些,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感觉自己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久而久之,有的大学生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无责任化倾向,这种倾向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很容易形成短期行为和浮躁情绪,产生一种及时行乐的心理,只注重过程而忽略后果,只图享乐而不愿承担责任,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第三,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错误理念,部分大学生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对自然拥有优先支配权。部分大学生认为自然界只不过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物质基础,从而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完全忽视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共生、休戚与共的长远利益。另外,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也就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权利与责任是辩证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现在的大学生在享受支配自然权利的同时,完全忽略了其应该保护环境的责任,更没有意识到自然界拥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权利。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不足
  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生态能动性的人,即能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只是向大学生传输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和意识都有所提高,但是与其自身践行生态文明的行为相脱节,实践能力不足。
  第一,目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存在问题,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侧重点一般都放在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没有真正引导大学生如何将生态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导致了大学生知行不一,无法将所学到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外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中去,极大地阻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唤醒了部分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但是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大学生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去保护环境。
  第二,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能力不足。当代大学生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高消费、互相攀比、追求名牌的现象。大学生认为这种消费行为可以彰显自己成功的地位,以此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消费需求,便会大量的攫取自然资源,而后果就是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应该得以制止。再次,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从众性。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由于旁观者的心态或者从众的心理使他们会对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视而不见,例如在大学校园内践踏草地或者乱丢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很少有人去劝阻,甚至有人会效仿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这些现象说明了大学生的生态实践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尚未养成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需求,更是改善现实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当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表现的生态文明行为是欠缺的,更没有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第一,大学生日常生活行為不规范。目前高校在学生宿舍楼都会设置一些免费使用热水的机器,而部分大学生却毫无节制地使用热水,造成严重的浪费;有些大学生在食堂用餐时为了省事使用食堂提供的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部分大学生在关键时期如期末考试、写论文等,大量地打印材料,用过之后就直接丢弃;有些大学生甚至抄近道走草坪前往教室,在大学校园里很容易看到在草坪中被踩出来的一条条“捷径”。这些与生态文明相违背的行为都说明了大学生不仅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而且更没有意识到不断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具有短期性、表面性。在校园里有很多社团拉标语、扯横幅呼吁学生保护环境,在学校食堂张贴光盘行动宣传口号,在学生寝室楼下增设旧书籍、旧衣物回收处,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讲座,3月12日植树节到来之际倡导学生植树造林,在信息公告栏张贴宣传生态校园建设的海报等。这些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会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并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这些活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远,在活动结束之后很多学生的行为往往也会恢复原样,并没有将生态文明行为固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第三,随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大部分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中却存在“善小不为,恶小为之”的现象。比如说“随手关灯”“出门断电”“垃圾分类处理”“不使用一次性产品”“用专用购物袋购物”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举手便可为之的小事情,却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时为时不为。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影响力欠佳
  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中就包括社会因素。大学生处于时代的前沿,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同时,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还很模糊,评判事物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影响。
  第一,人类中心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把人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人们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完全忽略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及其与人类休戚与共的长远利益,可以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断恶化的“元凶”。“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这一思想使得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学生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很难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第二,社会舆论影响力不足。网络和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向导,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媒体的关注程度往往会更高,媒体曝光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较多,例如水污染、土地沙漠化、雾霾等,其目的主要是披露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追究相关企业的责任。但是媒体对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文明行为的报道较少。另外,媒体工作者在进行生态环境报道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态环境知识和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只是强调生态环境受到污染这一表面现象,而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高校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不够
  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经验不足。虽然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历史悠久,但是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距今时间较短,这也间接导致了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和教育经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教育里就是一个新事物。高校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高校存在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力度不够的问题。
  第一,高校对于生态文明的教育不够重视,还是持着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还未将生态文明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高校领导层对生态文明教育不重视,会减少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教育资源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情况。
  第二,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生态素养和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但是目前一些非生态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也没有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教育只是口头教育,没有运用到实际的行动中,也就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而就生态专业来说,专业教师的数量有限,专业知识还不完整,研究层面也不是很深入,这也是限制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当中,但是跟其他学科教育相比,生态文明教育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少,并且还未制定出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由于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并未形成完善的内容体系,而且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整个教育界尚未形成统一而系统的规划。我国现阶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生态文明教育还没有转变成实践行动,高校尚未将其视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工程加以重视。
  (三)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不足
  第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一般偏重于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每位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学习成绩代表一切。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给孩子报辅导班、请家教、买各种学习资料,使得孩子不堪重负。家长一味地追求智育,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这种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很少有时间去了解社会,关注身边的世界,他们对生态问题知之甚少,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第二,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使得家长对孩子非常溺爱,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会想方设法地满足,尤其是在物质方面。如今的大学生因为从小就被娇生惯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很容易养成互相攀比、自私自利、追求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他们很少去关注保护环境等社会问题。再次,家长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缺乏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知识,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例如出门不随手关灯、不用电器的时候不拔下插头、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等,这些行为对孩子的生态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6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