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焕发初中生物课堂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质就是使课堂充满活力来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焕发;生物;课堂活力
  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难于适应于变化了的学生。同时在现行10分制的考试模式下,生物成了“副科”,很多家长和学生不重视,这给初中生物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扭转生源越来越差的被动现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让学生学得轻松、乐于接受,让学生愿意学习,自觉主动学习,会学习,是是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发展的需要。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善于反思,善于学习,敢于改变
  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面对变化了的学生,教师除了拥有过硬的教学水平以外,还应该具备不断反思的能力。如果每节课后都认真的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每节课都有哪些不足,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需要怎样改变,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会学习。如果能加以改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意义重大。同时,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领会学生的感受,改变教学方法,适宜学生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多看书,多向身边教师学习,敢于改变,愿意改变,能改变,课堂才会被学生接受,才会有提高,有效果,有收获。
  二、开展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什么样的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对话引领而实现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这里包含两层含义,即“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我校当前力推的一项教学改革,其目的意义在一,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由小组长分配好任务,先一对一讨论,完善思维,然后小组集中讨论解决疑难点,按“1教6,2教5”的梯次合作。使小组成员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在一对一讨论中、展示中、点评中都有相互竞争。小组内展示时教师尽量抽取4-6号演练,采用自评或互评,难度较大就由1-3号。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未来教学方法的趋势。它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推动者,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不停的推荐知识,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辅助者。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是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在自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在有价值问题下(即能激发来自学生内心探索需求、导引积极思考、引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4—6人小组)可以按照既定的发言顺序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深入探究,有助于学生澄清疑点,突破难点,把握要点。并且在思维的碰撞中,可能产生教师也意料不到的新发现,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突破性展现。
  在教学方式上,不能照本宣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提问式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师生互动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实际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更难容易表达自己的学习欲望和对生物课程的热情。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也可以培养学习兴趣。
  三、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踏上学习之路的最大推动力,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致力于初中生对生物课程兴趣的培养。初中生物课程本身会涉及到一些小实验,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就是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师生感情的机会,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还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从而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时,就要以学生特点为切入点,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要学会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对课本知识进行再加工,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卫生保健、生态保护等方面密切联系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是否需要氧”时,有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有的菌类是厌氧的,此时就可以让学生介绍家里腌酸菜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很直观地将问题讲清楚。
  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朋友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做一名自信、乐观、积极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教师的自信心来自于不断的自我磨练与提升以及良好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课后生活也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机会。通过情感调节,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十分必要,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一个人在心情特别好的时候,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而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了解学生需求,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成功有很大影响。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一方面面临生理上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还承受着升学的压力,此时,一旦遇到挫折,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自信心危机,从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与全面发展。因此,自信心的培养对优化中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及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如果能够通过激励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在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想、善思,激励学生有新见解、新突破、新发现,就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激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实施激励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中的主题来看待,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亮点,并且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示;必须要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的需求,点燃他们求知、进取的自信心,调动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总的来说,要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善于反思,不斷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要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与学生做朋友,通过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要了解学生需求,培养学生自信心。总之要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益,要从多方面下手。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2]<<初中生物教材>>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4]王清华,<<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20期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昆钢第一中学 6503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8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