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将语言能力灵活过渡为认知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尤其是从事英语翻译行业者,无论是被动语态翻译,还是隐喻翻译,应当围绕用户要求展开专业英语翻译,将客户或作品的思想原汁原味传达,以满足岗位的英语翻译技能要求,从而更好的受益于专业英语翻译,逐步提高自身认知水平与理论实践综合能力。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翻译;应用
  基于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与认知能力联系更加看重。认知语言学区别于形式语言学,语法相比较于语言词汇部分,语义部分功能更加重要。而语言表达能力与民族认知特征能力,是认知语言学下英语翻译最看重的。為贯彻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体会性与创新性等特征,还需加强文本内涵理解与选择性的翻译创作,以处理好文章含义与语句、作者意图与文本含义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一、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特征
  1.体会性
  在认知语言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英语翻译观,对自身翻译能力有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在翻译英文作品时,应当加强体会文学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所传递的信息,理解自身翻译的不足,从而提高运用认知语言学与英语翻译的能力。翻译者应当对翻译观的体会性特征合理运用,感悟到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与乐趣。
  2.互动性
  无论是师生间的互动,还是翻译者与作者间的互动,都是为了翻译出作品原思想,解决翻译中的问题,以此提高翻译能力。当前大部分的译文趋同性与本土性特征明显,原创精髓未充分展现,作品实际应用与参考价值随之降低。认知语言翻译观的互动性特征,在英语文献运用上最能体现,运用文献时,应当加强原作者的互动,了解实际含义,以此释放作品特色。
  3.创新性
  认知语言翻译观的创新性特征明显,对翻译者的创新意识与创作能力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从而带动翻译能力与专业性水平提高。但在英文文献翻译前,应当对作品应用价值、创作背景、内涵思想等进展透彻性分析掌握,灵活运用翻译观的创新性这一特征,提高翻译作品的精度与专业性。创作性翻译也是对翻译者基本功底、职业素养的一种挑战与反映。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作性翻译能力培养意义重大,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从而带动翻译行业高质量与现代化发展。
  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被动语态翻译的应用
  1.被动语态翻译
  表达句式被动或主动语态,都是认知语言学层面的句式情景营造。认知语言学表示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语篇或话语等当成一个整体,词句篇章都在这个整体内。尤其是被动语态翻译中,不能与原文原意脱离,应当围绕实事求是与语句通顺的原则,切实了解与传达原文整体内被动语态的真实含义。这就要求翻译者深入了解外文作品的创作背景、本土文化等,从而在不扭曲事实的基础上,灵活翻译出各种被动语态的含义。主观性与随意性的翻译,翻译后的作品内涵,与原著作品精髓严重不符,原文意思概括性的传达,被动语态意思翻译缺乏变通性,认知水平与翻译能力等综合素养有待提高。尤其是在被动语态翻译中,不仅要夯实英语理论基础,还需加强认知语言学的融合,灵活运用英语翻译技巧,实现对作品内涵原汁原味的传达[1]。
  2.英语隐喻翻译
  在语言变通性与灵活性应用方面,认知语言学对翻译者的认知水平、翻译经验更加看重,并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与社会文化等要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隐喻语言的产生与运用,能够在人们的认知与心理层面上体现。从以往的翻译理论入手分析,在结构学与修辞学等学科影响下,只是将隐喻看作成修辞手法,完成隐喻翻译只要转换语言符号即可。但从认知思维入手分析,隐喻与心理学等学科不无关系,隐喻翻译专业性也随之提高。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运用,当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相同时,可用直译法翻译英语隐喻。基于心理运作方式的隐喻,能够实现概念的两种语言转换,以此实现多语言文本阅读。各国文化差异与特色多有不同,翻译文化用语时,为了尊重与本土化的传达外国文化,可直接照搬原文词汇,当直译方法不能直接具体映射原文词汇时,可采取换喻方式,防止出现与原意不符的情况,便于读者直观化理解原著思想与作品内涵,同时真实性的了解国外文化与风土人情[2-3]。
  三、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翻译对策
  1.透彻分析文本内涵
  翻译前应当加强文本内涵透彻性的分析,翻译不是两种语言字面含义层面的机械转换,应当根据文章内容等真实情况,展开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翻译,确保文本思想与信息准确传达。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角度分析,应当在翻译前进行文章内容深入理解,减少字面含义的误导,规避文本语言翻译后的歧义,尤其是在相似语义的情况下,应当注重语言的隐蔽性。受认知水平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对语言思想与内容的翻译会存在障碍;对此,应当注重翻译的整体性,加强对作品各个内容层面的分析,透彻理解作者意图,以此具体性的翻译出作品内涵。
  2.分析作者意图
  翻译是复杂且繁琐的过程,需从多角度入手分析,确保文本内涵翻译的准确性,以提高翻译后作品参照价值。翻译工作离不开作者意图重构与准确传达的引导,从多方面进行认知,以透彻领悟文章内涵,了解作者意图,最终高质量的完成作品翻译。
  3.变通性的翻译创作
  英语翻译应当与文本主题尽可能的靠拢,尤其是文学类文献翻译,任何修辞手法的应用,都应当与原著思想与表达的内容为依据,且注重语句的承上启下作用。文字加工更应注意理解性的创作,以高质量还原作者原本的修辞手法,使得翻译后的作品,对作品理解作者思想与文本内涵有积极辅助作用,尤其是对外文修辞方法运用的理解,以此提高作品艺术价值,与自身的文学素养。
  总结:
  英语翻译方法多样,包括隐喻与直译等,且特征与翻译效果不同,但无论哪种翻译方法的应用,都不能与原著作品思想与作者意图相背离,以此将读者思想与外国文化直观呈现。翻译者还需加强经验总结,灵活与变通性的应用翻译技巧,从更多的翻译作品中得到启发,减少机械性翻译,提高翻译创造性水平与文学素养,确保翻译工作有序展开。作品翻译质量,直接影响读者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对此,忠于原著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丹丹. 英汉语法对比和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翻译语法误译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 No.190(07):59-61.
  [2]方坤红. 认知视角下诗性隐喻在英诗汉译中意境传达作用探析[J]. 海外英语(上), 2017(6).
  [3]刘帅.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7(4):94-96.
  作者简介:曹潇戈,1997年—,女,籍贯:河南商丘,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8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