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高职一体“现代学徒制”模式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针对中高职招生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并设计了现行政策下可操作的5年制中高职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未来可尝试的两种模式。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现代学徒制;模式
  The Thingking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l by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Wenyi  Hu Xiaofeng  Cai Zhijun  Zhang Haitao  Hu Kewei
  (Liaoni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College   11500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l by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 a operable model in current policies and the other two models which can be tried in the future are designed.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l
  教育部公布的數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招生368.83万人,统计表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均有增加趋势;而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3万所,同比减少331所,招生559.41万人,同比下降3.95%,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41.37%,中职教育学校数、招生数和高中阶段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业界称为职教20条,以下简称《方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近年来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得到了政府部门和院校及部分企业的认同,各院校也形成了“冠名班”、“订单培养”和现在教育部试点推广的“现代学徒制”等各具特色的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1-5],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竞争力均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师资、校内管理体系等等现实问题和政策掣肘等仍然存在。本文研究国内高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现代学徒制”问题和改进方向,设计适合现行制度和展望未来的两种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模式。
  1  德国“双元制”与中国“现代学徒制”
  1.1  德国“双元制”
  国外职业教育较早实施校企合作,并已较为成熟。以德国的“双元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种变“职业教育由院校完全负责”为“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模式[1]。“双元制”更接近于职业培训模式,是中学第二阶段(也称高级阶段)学生必须经过院校和校外实训场所的培训,所谓双元,一元是指院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占30%-40%的课程;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占60%-70%的课程,是校企协作人才培养的典型代表。
  1.2  中国“现代学徒制”
  赵志群在2009年提出的“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14]。《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现代学徒制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师和师傅双导师教学,学徒的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签订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协同培养、一体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然而在试点过程中也发现有如下困境有待突破[2-4]。
  1.2.1  国家标准缺位    德国、英国等“现代学徒制”比较成熟的国家,在国家层面都有统一的培训课程标准,而我国,国家层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考核标准正在探索;更严重的是企业的准入门槛、企业师傅的选定标准尚无依据,导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障。
  1.2.2  “企业为主”模式尚未形成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和设想模式差距甚远,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教育模式仍为学校为主。虽努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专业主干课程开发等是由校企共同完成,但是企业一般只是被动参与,并未主导整个培养过程。
  1.2.3  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现有的法律和劳动制度下,企业实习期间的学生权益无法保障,甚至有些不给学生上与企业员工一样的保险,甚而个别的企业学生和员工间同工不同酬,以及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未来前景的不明确,导致学校的努力并不能得到学生积极回应。
  1.2.4  校内体系滞后    现代学徒制在我国体制下属于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无可参考的实践案例,因而需要试点院校系统的设计整个学校的人事组织架构和制度管理模式,然而事实是大部分试点院校都是哪个专业试点哪个专业奋战,缺乏相应的全校的整体联动、制度保障。
  1.2.5  师资问题有待解决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要求决定了高职教师队伍的特殊性[5]。受大专转办历史原因和新教师均为学科出身的影响,很多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或者双师型仅为学历、教师资格证和技能证书达标,大部分教师并没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企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明显不足,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如何育人方面存在短板,不能把要传授的经验系统化,对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和调皮的学生又缺乏管理经验和教育方法,此外,企业师傅受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师傅不能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学徒。   2  中高职一体“现代学徒制”模式设计
  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是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借鉴德国经验提出的“建立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以及落实这些政策出台各类配套文件、成立的各类组织,只有实践起来才能体现出价值。培养既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又具备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6]。为此,作者设计了现行政策下可操作的5年制中高职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未来可尝试的两种模式。
  2.1  中高职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起点移至中职,变中高职衔接培养“3+2”或“2+3”为“2+1+1+1”。如前文所述中等职业院校数量、招生规模以及在高中阶段占比的全面下降,这不利于“优化教育结构”,于国于民无益,而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2+1+1+1”模式,即“2(第1、2学年在中职完成专业基础知识、技能)+1(第3学年各企业学徒“认养”培训<顶岗或轮岗>,完成后签订学徒制就业意向协议)+1(第4年针对岗位在高职深造理论)+1(第5学年到企业完成就业前顶岗培训)”,可以使学生的技术技能层次清晰,就业意向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完整,进而推动我国工匠技术技能水平有整体提升,为国家工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创新,不拘一格选人才
  《方案》中“1+X”证书在业界不是新词,杨华盛[7]于2001年发表此类观点,其用词为“多证制”,杨涌[8]于2004年明确提出“学历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证”,15年后见于国字号文件;“现代学徒制”由来已久,2009年国内就已经对赵志群的定义达成共识[9],同样直至2014年教育部才发出加快建设的文件,2015年才有国字号的试点。可见任何模式的出现到被认可、直至上升至国家层面,都需要时间验证。目前,“现代学徒制”招生仍以院校为主,未来可尝试变“学校招生-企业招工一体化”为“企业招工-学校招生一体化”。院校完全可以在对企业员工技能水平、培训需求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建立企业员工、技工及技师培训和鉴定平台。学校招生受地域、学历层次必须接续(大多省份高职不能招初中生进行贯通培养)等政策限制,而如果企业出面从西部省份招初中生,院校按“2+1+1+1”模式培養,为合作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则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快速推进,也能解决员工的学历证书问题。“培训型学生”既是院校服务企业、合作互惠的一种方式,也是对现行教育办学模式的丰富与发展,是高职“育训结合”的实践,更加解决了我国目前省级间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同时发挥各类行业协会(集团)的作用,此类教育模式还可以有更多的实践形式与机会。
  参考文献:
  [1] 吴佑林,金梅,胡昭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冠名班”的专业共建现状分析调研报告[J].考试周刊,2017,93:7-8.
  [2] 黎栩,郑遐.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困囿与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22:42-44.
  [3] 祁义霞,应然与实然: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现实选择[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6):15-18.
  [4] 王雪,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21):68-69.
  [5] 章素华,张爽.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能力发展研究[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6,30(05):103-105.
  [6] 隋菱歌,朱琳. 聚焦金融职业教育 校企双主体共建现代学徒制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以长春某高校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9,(02):119-124.
  [7] 杨华盛,黄云飞.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60-62.
  [8] 杨湧.旅游高专教学工作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17:32-33.
  [9] 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2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