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区稻瘟病高发成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稻瘟病是發生在稻田种植过程中的非罕见性病害,属于真菌性病害,其爆发具有一定的流传性和毁灭性,该类稻田病害会直接影响水稻的收成数量与质量,与农作物栽培的发展紧密相连。对于此类流行性病害,需要农业相关人员作出有效防治,以避免对水稻收成形成重大损耗。本文将通过阐述山区稻瘟病高发的成因,给出部分有效的防治措施建议。
  【关键词】 山区;稻瘟病高发;成因;防治对策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incidence of Rice blast in mountainous areas
  Li Wenq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tation, Xianghu Town, Shitai County, Anhui Province  245114)
  [Abstract] Rice blast is a rare disease occurring in rice field planting and belongs to fungal disease. The outbreak of rice blast is of certain transmission and destruction, and this kind of rice blast diseas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rice harves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rop cultivation. For this kind of epidemic disease, it is necessary for agricultural personnel to take effective control in order to avoid major loss of rice harvest.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the high incidence of rice blast in mountainous areas are expounded, and some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mountain area; high incidence of rice blast; cause of formation; control strategy
  稻瘟病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水稻种植过程的中前期,且一旦发生难以紧急抑制,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水稻的坏死和变异,由于其广泛的流传性,对于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形成大面积影响,尤其在山区因为多冷浸田的存在,稻瘟病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在水稻种植期间,应当时刻重视稻瘟病的病因,并且根据其成因作出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该类病害的大规模侵染。根据不同区域的天气和地质情况,进行适当防控,才能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1  山区稻瘟病高发成因
  1.1  水稻品种自身因素
  稻瘟病的高发虽然和整体的防控措施、天气情况、地质水质都有极大的关联,然而最为根本的便是水稻品种自身的抗性因素,具有中感以上稻瘟病水稻品种相比具有高感水稻稻瘟病的水稻品种,从自身品性上直接易于防治稻瘟病的侵染。尽管根据相同的种植环境、栽培方式和管理模式,两者也会形成明显的区别,例如部分水稻尽管已经进行了防控施药,仍然有极大的可能性侵染;而部分高抗性水稻品种尽管未曾施药,其患病概率也比其他品种的水稻大幅度降低。通过田间栽培种植表现,中感以上系列的水稻品种相比高感水稻品种的生长,具有更高效的防控,自身也更难受到稻瘟病的影响,整体而言形成了自我免疫。
  1.2  栽培方式
  在水稻种植方面,并未有严格性的数值指标对栽培方式作出规定,因此各个种植户的栽培方式都有所不同。然而,栽培方式的不恰当也成为了稻瘟病高发的原因之一。若栽培的水稻密度过大,使得其生长环境无法处于一个通风透气的环境下,较低的通透性会易于导致稻瘟病病菌的多次侵染;其次,若施肥中氮肥施量过大,或者施肥的时期错过了最优阶段,同样会造成稻苗的成长质量;最后,田间的小气候管理同样重要,对于晒田搁田的忽视可能会导致水稻生长环境的田间小气候变化,形成瘟病。
  1.3  田间管理模式
  除了栽培方式以外,对于田间的管理应当形成整体的系统化种植,由于大多数栽培都存在于农村,而较多劳动力如今都形成了老龄化种植,虽然基于经验,却缺乏专业性的种植知识,导致其生产劳动力下降,甚至错误管理。如今,许多种植户在田间管理上不能做到浅水勤灌、排灌结合,长期的漫灌致使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田间小环境恶劣;肥料的运用亦过于简单,无法让稻田吸收更为温和且综合性的营养价值。而在稻瘟病形成之时,更是有不少农户无法区分适当的防治措施,通过混乱的施药形成不利于水稻生产的药性中和,导致了稻瘟病无法被及时制止,甚至形成更为危及的传播后果[1]。在施药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期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稻瘟病最为有效的施药环节便是在最初的秧苗时期到齐穗时期之间,若无法及时施药,或选取了不正当的药物,都会形成更为重大的瘟情扩散。在农田所使用的农药和药剂之中,许多农民忽略了管理之中的排查,未能对药剂做出首要判断,往往会存在混乱用药的剂量和质量问题。
  2  山区稻瘟病高发防治对策
  2.1  水稻品种的选择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有效的方法[2],如上所述,水稻品种本身存在巨大差异,而选择抗病的品种种植,会在基础上直接降低稻瘟病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两优688系列中感以上品种的水稻,在部分山区形成了良好的收成,也及时免疫了病情,该类具有耐病性的水稻品种,可以继续进行大面积的种植,然而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也应当首先考虑区域化的地质水质和气候因素,综合考量水稻品种的选择。尽管该类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性,长期性的单一种植也会形成抗病能力的减弱,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变化在多年种植之后无法保证该品种同样具有相同的抗病性,甚至同样会出现大规模的稻瘟病危害。品种抗性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相对性,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也会因为越发适宜该区域的种植条件而形成抗病性能的变化。因此,对于同一个品种水稻的选择具有时限性,各个品种的种植应当趋于三年之内,以三年作为临界点进行水稻品种的更换和搭配,如此一来,能够减少稻瘟病感染的风险,且根据不同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做到科学的配比[3]。   2.2  栽培方式的合理布局
  品种的选择和栽培是农户所需要考虑的首要条件之一,只有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相应配对合适的水稻品种,且进行有机结合,避免其各个品种之间形成的相生相克,才能够在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优化。而对于品种的选取,并不能根据实践经验随意选择,而是应当通过恰当的科学性研究,寻找出最适宜结合种植的水稻品种,并且了解其最适应的布局与栽培方式,再而进行有效种植。在种植过程中,相关农户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一定的规范化种植栽培,例如在一定面积下不种植过多的水稻,留给其充分发展成长和吸收养分的空间,以良好的通风性避免稻瘟病的形成和扩散[4]。严格的栽培规范化,才能够让水稻合理成长,甚至在稻瘟病形成的早期,能够及时地进行制止和防控,以避免大规模水稻质量下滑和坏死的情况发生,能够直接优化水稻种植的成果。
  2.3  有效的田间管理体系
  田间的管理体系对于整体水稻种植有着直接联系,其主要相关与地质土壤酸碱度的配比、施肥配比、科学管水等方面。首先,部分稻田区域可能会因为其自身的地质更容易导致病情的发生,尤其是山區的冷浸田,此时需要利用石灰、石膏等材料对其进行酸碱度的中和,并且定期进行土壤的消毒。其次,施肥过程中需要科学的配比,通过不同肥料的中和让水稻能够吸收更为均衡的养分,而非因为过于单一的肥料致使部分指标直线上升,如此也会形成稻瘟病的传播。施肥的时期也需要根据不同水稻的自身特点,选取在前期、中期、后期的用肥时间,对于大部分水稻而言,都需要掌握相关的用肥原则,在前期进行重点施肥。最后,科学管水,浅水勤灌,排灌结合,以露为主,促进根系生长。水深以淹过田面为度,也就是寸水即可,够蘖撤水晒田,促低位分蘖成穗,以利形成大穗增产。水稻全生育期宜浅水勤灌,避免水质污染而形成的不利生长环境。在浅水的早期进行更为频繁的更换,并且结合适当的晒田搁田,才能够确保水稻的稳定成长发育[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高发成因存在自发性和人为操作不当形成的感染,只有通过两者结合才能够有效防控该类病害的发生。通过水稻品种的选择,和恰当的科学种植栽培方式、系统化的田间管理以及及时的防控施药工作,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够真正避免其高发。降低山区稻瘟病高发的几率,才能够带来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黄忠彬. 高山区稻瘟病高发成因及防治对策. 农技服务,2017(10).
  [2]  刘殿宇,靳学慧,于连鹏,等.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主栽品种的致病性分析[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8,30,(01):8-11.
  [3] 朱慧瑾.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 农民致富之友, 2017(2):99-99.
  [4] 方宗文. 祁门县稻瘟病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控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 2017(16):87-88.
  [5] 王道泽, 洪文英, 吴燕君, et al. 水稻主栽品种和气象因素对稻瘟病田间流行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