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學数学活动中地位极为重要。这是新课改也是实际教学的需求。而解决实际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小学中高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更是教学的出发点。掌握这一能力,收集并抓住条件、信息,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找到并学会解题的方法、技巧,完成数学模型的建构,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 分析 解决 实践 建构
小学数学教材重视对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对学习的重要性。最重要的就是发现、研究、探究的过程。但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却未能重视这能力的培养,只是简单“参考”某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未能帮助学生准确掌握信息,导致学生的解题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解题时错误率高,极难实现不同发展的目标。为此,我认为,教学中我们应把自主、合作、动手等几种方法融入教学,让学生可以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解决。怎样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探究。
一、多元培养,提高把握信息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基本的教学素养应包括充分了解学生、深入研究教材,这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的基础。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数学的教学活动一定需要构建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原有知识经验中。而在平常的教学也会发现同样一道题目,有兴趣、喜欢挑战的学生准确率高;老师进行口头表达与陈述后准确率高;动画演示或实际操作后准确率高……由此可见,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入手,以提高学生把握信息能力为首要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激发情绪、能力培养意识。新课标指出了数学的教学就是要和生活紧紧相连在一起,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构建起有趣、生动的情景,大力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推理等活动。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构建如下场景:到操场去,如何才能“画”出一个圆?提出问题后每个学生都激发起好奇心,连日常数学成绩差的学生也愿意深度一下。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后,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数学课堂思维活动,如何去定义圆等这一课时的内容也就在和谐情境中完成。
学生对来自生活各种信息的熟悉度,对文字表达含义的理解度,对题目信息的采集能力,举一反三类比能力等等,都直接关系着解决问题的进度。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培养,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抓住条件,分析数量关系
所谓应用题是由数量关系、情节关系融合于一体的。审题时就是需要把题目的内容、情节、数量都审核清楚,并且可以找到数据的条件、需求问题,运用条件中的关系,让学生在头脑里可以构建起完整的印象,并且还可以正确分析出其中的数、量的关系,为应用题的解决打下扎实基础。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读
所谓读指的是认真读清题目,对题中的意思有初步掌握。这也是解题的首要步骤,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位。需要培养学生认真、反复,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在读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做到不读错、不读漏、不随意增加内容。做到轻声、默读,慢慢培养默读的好习惯。例如,在圆柱、圆锥(六年级)的习题中,常见单位不同的内容。如果未能认真读题,就算能列出公式,所得的答案也是不对,或未能看清圆柱、圆锥,或是有无盖之分,均会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
2.推敲
对题目细细推敲,掌握好里面的句、词、字,准确对题意进行理解,语言文字可以是应用题关系的链接带,同时也是制约因素所在。
第一,对应用题表述的数学用语有正确理解。如倍数中,倍的意思;行程问题里的相向、相背而行等。或是诸如“剩下”、“还要”、“一共”等字眼……如果学生对这类词语无法很好理解,就没有办法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也无法构建起正确的数、量的关系。
第二,对题目中所表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字、词,需要反复琢磨,理解其中的内涵并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例如在分数应用题解时,要抓住类似这样的关键句:实际比原计划节约了20﹪,找到单位“1”的量,以此理清几个量间的关系,同时根据原有知道的条件来对数量关系进行明确。
3.画
用画图的具象思维方式将问题、条件表达出来,这是解决实际问题极为有效的方法。如“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的长度和剩下的长度之比是1:4,第二天再修22米,正好修了全长的50﹪。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教会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好理清其中的关系,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另外,必须点赞一下,最新2011人教版的教材中对中高年级解决问题示例作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三大块: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和回顾与反思,层次分明,清晰有序,形成精简有效的解题思路模式,使学生对解题思维数模的建构清晰明了,水到渠成。
三、验评结合,提高解题准确率
对应用题解答检验、评价,实则是对信息的评价、检验。这可以提升对应用题目的解题正确率,也能让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有经验的教师对此特别重视,且能收获比较好的效果。例如果园里共有桃树、梨树120棵,其中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50%,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学生解题之后,把结果进行查检、反复验证,算一下两树总和是否真的为120棵。而其中桃树是否为梨树的50%。
总之,面对复杂变化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略,引导学生丰富生活积累,主动体验探究,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种数学信息,提高把握信息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坚持用“常理”去思考问题,合理分析数量关系,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路和方法;多一点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验评结合,完成数学模型的建构,真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