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阅读构建魅力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支架式”阅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特别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目标,对文本学习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设置一系列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并且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支架”设计;魅力课堂
“支架式”阅读,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思想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通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问题或提示(支架),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使阅读课堂更加高效而富有魅力。
“支架式”阅读激发学习热情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说的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因此,我们在运用“支架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对课文内容进行“设疑”。通过精心设疑把学习内容化整为零,让学习内容问题化。让这些问题既符合教学的需要,又要贴近儿童的心理,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构建魅力课堂。
如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题目是文中人物的一句话,这就给我们的设疑提供了多种可能:课文写了一件关于“鱼”的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必须”放掉鱼?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等。这些问题也正好是学生最为关注的地方,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爆发点。在教学时,笔者紧扣题目精心设置问题,通过让学生阅读在课文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适时追问与质疑。这样,不仅能够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学习,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魅力。
运用“支架式”阅读,通过问题设置,把学习内容问题化。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让它们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支架式”阅读讲究科学设计
运用“支架式”阅读,我们要对“支架”进行科学设计,从而把学习内容具体化。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要过难,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要过易,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我们一定要注意支架之间的相互关联,难易搭配,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步步深入,让学生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一定的深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魅力十足。
如课文《最后的姿势》,文中所描写的是“2008汶川地震”的真人真事。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那“塌陷”后的情况怎样了呢?文中没有交待。但当时肯定还有很多感人的细节。比如,当时谭老师想了些什么?有没有叮嘱孩子什么?孩子当时又有怎样的表现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笔者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学习,让学生对生命的宝贵有了深刻地认识,对谭老师的无私大爱有了深刻感受。
通过对支架的设计,让学习内容具体化,学习过程层次化,学习效果明显化。课堂教学简单化,学生学习轻松,教学高效,因此课堂充满魅力。
“支架式”阅读提高学习能力
在“支架式”阅读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支架”,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对这些“支架”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仅能让学生知道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高度,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文中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游览,碰到了一群群春游的儿童。课文看似是在写自己春游,实际在写像春天一样活力四射的年少儿童。在教学时,笔者放手让学生紧紧抓住题目“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个支架来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思考与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比如,很多学生都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儿童?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学习课文的突破口。通过对两个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少年儿童的喜爱的希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支架式”阅读教学,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充分、深入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由“不会学”转变到“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支架式”阅读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觉解决问题和提高自主学習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时,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更有魅力,更加富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海霞.“支架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体会[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8).
[2]周冬霞.“支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16(06).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3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