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材提点式整合”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多文本阅读是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即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教师指导学生同时阅读多篇文章的教学。近年来,全国很多地区的小语、中语同仁已经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相较传统的单篇教学,多文本阅讀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多个文本进行比较、辨析、归纳,从而习得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提出,源于我国台湾教授赵镜中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的一段话:“在政府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赵镜中教授提出的“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的教学方式,就是说多文本阅读的开展要结合教材和课外读物,不能以补充材料为主,抛弃教材而进行教学。
  之前,我校开展了有关“教材提点式整合”的教学实践就是提炼出训练点,根据训练点整合教材文本,既包括单篇整合,又包括两篇及多篇整合。通过与“多文本阅读”相结合,“教材提点式整合”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给了教师更多自由选择、整合教材文本的空间。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多文本阅读下的“教材提点式整合”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课文特点,提高钻研能力
  对教材进行“提点式整合”,就是要求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提高钻研教材的能力。对于体裁、作者、主题、表达方式等相同的多篇课文,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结构、单元导语及课后思考练习题等的提示,先提炼出训练重点,然后围绕训练点取舍教学内容,简化教学过程,达到整合的目的。
  例《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和《赵州桥》同属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第四单元,前两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先看单元导语:“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壮丽山河的。”这直接提示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即“抓住重点句子读懂段落内容”。从内容上看,三篇课文均为描写景物的,作者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从结构上看,课文都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庐山的云雾》中第二、三自然段的中心句分别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中心句是“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赵州桥》的中心句是“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于是,通过精研教材,我们把这三课的训练点确定为“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把文章写具体的。”而这一训练点也符合《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部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也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中感受到祖国山河景观的秀美壮丽,体会出作者赞美祖国的情怀,从而受到感染,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立足单元整体
  教材中每组课文都围绕主题精心编排,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以及百花园中的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关联的整体。在整合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每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课时提炼出一个教学训练点,几个训练点之间相互联系,层层推进,根据多个不同的训练点对这一单元的五篇课文进行多角度教学,最终实现单元的教学总目标。这样会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例语文S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有《孔子》《“心正笔正”的柳公权》《黄帝》《梅兰芳》《李时珍》等文章,描写的都是对中国文化有巨大影响的古代名人。我们根据单元导读的提示,结合课后习题,将五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出四个训练点进行教学。即单元整合一:初识人物,列小标题;单元整合二:品析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人物;单元整合三:概括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影响;单元整合四:写人习作训练“通过典型事例体现人物品质特点”。整合一的训练点是初识人物,通过列小标题的方式读懂故事,让学生对古代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整合二中,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具体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总结出这些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所具备的优秀品质特点,让学生对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有了前两个整合训练点的铺垫,在整合三中,通过对文章中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批注和解读,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概括出这些名人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大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提升。整合四是习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体现,本单元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仿写借鉴的对象,在前三个单元整合中,学生读懂了课文,认识了人物,学会了表达方法,把这些方法和技巧运用到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中,进而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着眼知识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仅仅将阅读内容局限在学校的教材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课外的知识来补充和拓展,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此,我们依据课文提炼出的训练点,以精读课文延伸或单元主题延伸为主要路径,补充更多与教材同步的文质兼美的课外文本,开阔视野,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在拓展阅读面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这一课包含了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三首古诗编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主题——送别。根据单元导读提示的训练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的”,以及这三首诗的表达特点,我们研读后,提炼出的训练点是“抓住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不同的离别之情”。
  教学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每首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为送别诗,却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古诗中意象”的运用,这三首诗的整合学习之后,我们将课内的学习拓展到课外,又补充了一组送别诗《别董大》《南浦别》《易水歌》,让学生继续运用这种对比阅读的方法,来体会不同的诗人表达的不同别情,以达到拓展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多文本阅读“提点式整合”教学改变了教师单篇精读、精讲的模式,把学习和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运用多文本阅读“提点式整合”教学的策略,让学生爱读、会读,让教师乐教、善教,在语文的学与教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提点式整合的研究》(JCJYC1702031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东方第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3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