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中学生家长正确处理孩子沉迷手游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三类家长对孩子沉迷手游的态度和表现,折射出三类家庭教育问题。聚焦问题,深入分析,班主任引导家长由特殊问题到普世问题,寻找适合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沉迷手游现象  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策略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13-02
  一、真诚制止“打骂型”,精准指导“疏和堵”
  案例直播:
  一男生晚自习请假上厕所,结果被老师发现在厕所里微信约朋友玩游戏。家长得知情况到校后,马上“审问”儿子手机的来源,儿子说手机是一位同学借给他的,家长当场把手机摔在地上,把手机里的芯片取出折断,宣称让借手机的学生找他赔手机。
  家长写真:
  这是典型的“打骂型”家长。孩子违纪时,极易当老师面打骂孩子,体现自己的权威性;亲子关系呈现两极化:要么是孩子绝对顺从,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要么是亲子关系呈现敌我矛盾,孩子容易模仿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策略:
  1.宜“和风细雨”,忌“针锋相对”。当“打骂型”家长来到学校后,可以先请他坐下,然后给他倒杯水,舒缓他暴躁的情绪。接着客观地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家长明白:学校请家长到校,并非希望他来打骂孩子的,而是为了帮助他的孩子尽快改正不良习惯的。
  2.宜“多方疏导”,忌“粗暴压制”。打骂型家长只是不懂如何正确地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去指导孩子,所以班主任可以分享一些因粗暴教育而产生悲剧的案例给这类家长,引起他们警醒;协助家长找到解决问题的更佳措施,替代错误的教育方式。
  二、巧妙对待“利己型”,分析责任和原委
  案例直播:
  一女生活动课时在教室里偷偷地玩手游,被老师发现并把手机上交给班主任。班主任通知家长到校。家长到校后,马上代替女儿承认错误,并表态以后绝不会让女儿带手机到校玩耍。但这手机是女儿和同学合资购买的,女儿拥有白天的使用权,另一女生拥有晚上的使用权。现在能否用家长的手机替换那个被班主任上交到德育处的手机,让女儿把手机还给那位女生使用,否则,那位女生会催讨手机或者让女儿赔偿手机的。
  家长写真:
  这是精致的“利己型”家长,他们的特点是为人自私世故,凡事急功近利;当孩子一旦出现违纪现象时,追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学校和老师的态度比较势利,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身的目的,导致孩子追求世俗,懂得配合,变成“戏精”。
  教育策略:
  1.宜“一针见血”,忌“雾里看花”。针对本案中家长到校后立场鲜明地表达自己是反对孩子玩手游的态度,班主任应给予肯定,但也要看到这样的即兴表态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家长“用手机替换手机”的意图。因此班主任和这样的家长打交道时,既要看到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息事宁人的诚意,也要明晰他经济损失最小化的企图,再有的放矢地、眼明心亮地交流。
  2.宜“追根究底”,忌“浑水摸鱼”。“利己型”家长并非不明事理、不懂家教,只是凡事“利”字当先,每当自己和孩子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身不由己地唯利是图,甚至混淆是非。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不卑不亢地对这类家长的不当言论及时指正,让家长明白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宽容直面“溺爱型”,坚守原则行教育
  案例直播:
  一男生上课时公然玩手机游戏,老师发现后把手机交到德育处。家长到校后,首先埋怨儿子,不该今天上课时玩手机。当任课老师反映该生其他时间段也有玩手机现象时,家长马上责怪老师怎么不及时反映给家长。当问及该生为什么上课玩手游时,家长竟然强词夺理说:老师上课的内容不能吸引儿子。
  家长写真:
  这是常见的“溺爱型”家长,他们的特点是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言听计从,无原则顺从满足孩子的需求;往往只看到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孩子的缺点,甚至在孩子违纪时护短;一旦确认孩子犯错,常常为孩子的错误言行找借口。
  教育策略:
  1.宜“换位思考”,忌“一味指責”。换位思考是指班主任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家长,甚至站在家长立场上来思考问题,那么家长的一些不可理喻的做法也就迎刃而解了。理解家长宠爱偏袒自己的孩子和我们宠爱偏袒自己的班级也是一致的。遭遇此类家长,班主任以共情心理解家长,借助线上平台向家长发布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科普宣传,还可以利用线下平台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咨询、走访和交流,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疑难杂症。
  2.宜“坚守原则”,忌“盲目迎合”。“溺爱型”家长面对孩子违反校纪时,他们可以无原则地护短,甚至寻找借口、转嫁责任。但作为一名有责任的教育者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我们看到的、考虑的应该是孩子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家长为了追求短期效应,教师必须义正辞严地指出这是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明白这种短视行为和消极教育会害了孩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师和家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师。当手游成为中国教育之痛时,希望家长能了解手游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危害,从自身做起,远离手游,并通过家校联手,拿出新认识,采取新行动,搭建起预防中学生沉迷手游的“防火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9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