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学生认知训练的个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文通过个别化案例的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学实施过程、教學实例、教学效果及反思四个环节,探究和实践如何对陈某某进行认知训练。
智力障碍 认知训练 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2-0113-02
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特教孩子心里都有一把锁,要想走进孩子的心里,打开孩子的心窗,就要找到孩子心里那把锁。对于残障程度、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等各异的智障儿童来说,个别化训练无异于是寻找孩子“心灵锁”的最好途径。近几年,学校康复教学环境逐步得以改善,为每个儿童个别化训练提供了有利保障,也有效提高了儿童康复训练效果。在有利的环境下如何入手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化训练,笔者也一直在探索中。本文是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个别化训练经历,了解某一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现状,找到其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其下一步的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
1.学生综合情况分析
(1)自然情况。陈某某今年7岁,男,经安庆市立医院诊断为智力障碍。去年9月份进入我校就读。
(2)现状描述。身体发育基本正常,大运动能力较好,能够比较协调地走、跑、跳。精细动作也较好,能够自己拉拉链、捏豆子,但握笔时手指不能协调。在提示、示范和帮助下能重复2~3个数字;能独立从1数到10;会10以内的按数取物。日常教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广度狭窄,主动转移慢,易受无关刺激吸引。记忆表象相对贫乏。概念辨别组织能力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差。语言发展迟缓,有表达语言的意愿,但口齿不清。
(3)家庭情况。该生父母都有智力障碍,平日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对孩子管教方式简单、粗暴,要么惯着,要么非打即骂。
(4)问题分析。该生属于遗传性障碍,由于所处家庭环境造成孩子后天教育更是匮乏,爷爷奶奶不识字,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这也是导致孩子语言、认知能力提高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孩子现状,由于陈某某的优势经验与表征发展较好,会简单推理,但不会分类配对排序,数前概念数概念发展差,因此家长和老师可以有意识的为他编一些数字儿歌,教其时常唱数,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数的认识,来发展其数概念。在教学中,运用实物、图片进行教学,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吸引其注意力。
2.教育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
入学时,陈某某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结合他的入校评估结果,我从简单的项目开始。其中,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是一个难题,我初次与他接触时,发现他不时地发出一二声哇叫,无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喊叫,所以我从简单的字母发音来训练他的语言能力。我从字母“a”开始教学训练,如何让他开口是首先遇到的困难,于是我拿来一只苹果,作出张口吱吃的样子,然后将苹果置于孩子口边,诱导孩子张口,通过实验,果然有效果。孩子看着苹果,学着老师张开了口,接着我就训练孩子发音,孩子不会,我就让孩子跟着我同时发音,在孩子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在与孩子同时发音的过程中,我停止发音,如此反复多次,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独立发音,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基本掌握了字母“a”的发音。在教学字母“o”发音时,教学重点是口型的掌握,我先训练孩子的唇部运动,使其收缩成圆“o”型,然后再练习发音,由于前段时间练习字母“a”发音,孩子具备一定基础,所以字母“o”发音教学较为顺利。
这个学期开始,我观察孩子与亲人的相处、交往,偶尔能叫一声“妈”、“爸”,但吐字含混,有绕舌的声音,只有他身边的亲人能听懂,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矫正他的口型。我先让孩子合上嘴唇,通过鼻腔出气,发出“嗯”的声音,在孩子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再让孩子张开嘴巴,发出“啊”的声音。实际上这是两个教学步骤,之所以这样分解,对于一个不能控制口腔各部位协调运动的孩子,只能把一个同时运作的过程分割出来,以利于老师对孩子缺陷、错误进行矫正。一开始,要求孩子闭口发出“嗯”的声音时,孩子总是憋着气,鼻腔没有气流出来,也没有声音发出,我非常着急,后来尝试从另一个思路来破解难题,就是用手捂住鼻子发出闷声,孩子感到好奇,认真模仿,通过老师反复示范,有一天终于突然发出了声音。接着又训练孩子张开嘴练习“啊”的声音,通过这两步走的教学过程,在孩子掌握了闭口“嗯”和开口“啊”的发声技能后,再训练孩子将两步发音方式连起来发音,由慢到快,渐渐提高频率,没几天孩子就基本掌握,达到了“妈”的声音效果,家长第一次听到孩子喊“妈妈”,而且比较清晰,非常兴奋。
鉴于孩子具备的素质条件,为了让孩子各方面都有所改变,得到综合性提高,在认知能力方面对他进行学习训练。开始对他进行数字教学,唱数1-10,并且能认识数字。唱数是孩子参加康复以来第一次接触,预计有难处,果然在训练他唱“1”和“2”时,孩子不能掌握牙齿的闭合和唇部的运动,我同样采取分步分层教学法,在学习唱“1”时,为了让孩子模仿牙齿的运动,专门画了一个上下牙咬合模型图,孩子一看就懂,然后老师示范唇部的变化和运动,二者结合,孩子不久就掌握数字“1”和“2”的唱法。
本学期安排的计划“1-10”唱数教学还没有结束,估计下一步3-10的唱法训练一定会顺利,因当前“1”和“2”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俗话说:“先难不为难”,其实可以说成“先难不怕难”,有难在先打好基础,后来的路就顺畅了。
3.教学实例
(1)师生问好,指导礼仪。2分钟左右,教师问:“陈某某上午好!”学生答:“老师好!”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与人主动打招呼。需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大声说出。
(2)唇舌部训练。15分钟左右,教师一边做一边辅导学生模仿(舌打响、舔棒棒糖)。目的是加强唇舌的灵活性。需注意的是寓教于乐,及时调整学生情绪。
(3)寓教于乐,及时调整学生情绪。8分钟左右,进行吹蜡烛、吹泡泡练习,目的是加强气息运用。需注意的是蜡烛不要一次放太多,让学生循序渐进,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4)注意力训练。安排15分钟左右进行串珠子、物品及卡片的配对练习,目的是锻炼手眼协调整理,同时延长有意注意力。需注意的是做到左、右手交换做。
4.教学效果及反思
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了逐步提高,特别是记忆力方面,能够复述上节课所学部分内容。语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他说简短的句子时,他人能够听清楚了。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明显增强,上学时愿意主动跟学校老师打招呼了。
总结本学期对陈某某的个别化教学,发现对智障孩子的认知训练不能操之过急,哪怕一个最简单的过程都要精心设计,分步操作,步骤越细致越好,方法越直观越好。无论孩子基础多差,只要认真去想,用心去做,都会使孩子康复成“新人”、“健康的人”!
像普通教育对象一样,对不同孩子要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应该承认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孩子的康复效果是有重要作用的,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孩子的主体作用才是个别化训练成败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应该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孩子的兴趣;也不要忽视家长的作用,应该建立家长学校,培训家长,让家长担负起应当承担的责任。
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要想教得好,更要学得好,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是我们康复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群体,若要把他们康复成新人、健康的人,一定要付出艰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昝飞著.积极行为支持:基于功能评估的问题行为干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翟红立.智障儿童自信心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16).
[3]高雄韵,陈卓铭,黄伟新,等.智力障碍儿童的词汇训练方法设计及应用[J].中国康复,20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9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