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从阅读出发的写作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新的写作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广大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言语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及现状
  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作文水平很差的学生语文成绩是优秀的。相反,我们也很少看到作文得心应手而语文成绩却不令人满意的学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很多语文老师对写作教学的处理就是按照单元习作的要求,将写作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誊写,最后批改、稍作总结,就算是一篇写作教学的简单流程。其实这样的写作教学基本上没用。因为在学生开始着手思考,到他的作文最终完成,写作中间的这一大块缺乏教师的指导工作。
  2从阅读出发指向写作
  管建刚的阅读教学革命——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并不陌生,我也读过他的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潘新和教授有篇文章,题目就是“阅读教学——指向写作”,这是他的表现存在论阅读观。他认为:阅读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行为,阅读是和言语表现——说、写联系在一起的,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去尝试借助文本,聚焦每篇文本中的写作训练点,让学生去说、去写,提高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
  读到《猴王出世》这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蜜野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喜欢此情景描写的节奏变化美,长长短短的句式活画出石猴的野性、顽皮。稍加提示,就有学生发现了作者的这一写作形式。
  一番品读之后,学生仿写。提示可以以身边熟悉的小动物为素材,描述他们的饮食起居、玩耍打闹。有了些许模糊的方向,开始斟词酌句,费心尽力打磨,字字句句挤出时伴着阵阵吃吃笑,可能是家里的那些猫啊狗啊什么的在思维的网络里上窜下跳、搔首弄姿、憨态可掬吧,逗弄得自己心痒痒。
  看看创作成果:什么食猫粮、饮泉水、逗蜜蜂、捕蝴蝶、趴门口、钻被窝,什么夜宿狗窝之中,朝游庭院之内,什么与白云为伴,仙人为友,怪热闹的。也有抓耳挠腮难、苦思冥想难成句的,询问能不能把书上的形式简化简化?
  简化简化自然是可以的,不管写成什么样,思考过了就是收获。这收获中有发现的喜悦,有智力挑战的喜悦,当然也有寻隐者不遇的懊丧,但都是对未知的发现,都是有吸引力的。因为这是学生在阅读文本基础上的写作尝试。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这样说:知识到底是什么?知识不仅是目的,还是手段,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同样,学习语言也不是一味地“积累”,而是要把语言变成思考与表达的工具和手段,要把那些积累的语言从沉睡状态唤醒,成为思考的工具,成为观察世界、表达思想的手段。
  “从阅读出发,指向学生的写作”就可以将自己的课堂尝试着把沉睡的、僵死的知识“活起来”。
  以上是以单篇文章为素材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写作的教学目的。
  最近设计了一节题为“动作描写的秘密”的写作课,素材来自《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以及《景阳冈》中的打虎片段。在引导学生通过前篇文本认识了人物的一些描写方法特别是“动作描写”之后,通过变换句式、比较动词的不同表达方式,进一步与学生共同探讨动词对表达人物性格的作用,最终发现动作描写的秘密——与人物性格搭配,单个的和连续的相结合。然后在打虎片段中去证实发现,所有这些准备,都是为了学生的写做铺垫。
  后来,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这节课,把教学环节做了调整,就如《猴王出世》中那些張弛有度,透着美感,读来轻松自然的长短句,寥寥几语就活画出石猴的猴性,在时间和力度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分配,把教学目标更突出一些。
  唤醒需要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需要多角度的观察和体验。比如在读毕淑敏的《学会看病》时,我就设计了“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中不带‘想’的心理描写方法”。
  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这段心理描写没有“谁谁想”的标志性词语,但是稍加提示,学生能读得出来这是母亲的心理描写,在品读母亲自责、后悔、坚定的矛盾心理中感受浓浓的母爱。
  类似的对母亲的心理描写文中有好几段,在和学生一一充分品读之后,总结出这是不带“想”的心理描写,可以像这样去描写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的情感。在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去了,在独自看病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想法,用不带“想”的心理描写方法来写自己的内心。这样有意识的训练,肯定会有所收的。
  比如我班学生张强有一段心理描写是这样的:“看来看病并没有那么难吗,不就是有点像走迷宫吗?哎呦,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疼的。不过,以后最起码不用再辛苦老妈了。反正我也长大了。”
  这是在我的情景提示下写出的,为了降低写作的难度,我依据看病的过程在几个关键处帮助学生搭了练笔的支架,方便学生心理活动的生发。刚才张强同学的这段心理活动,我搭的支架是这样的:“看完病,我常舒一口气,一个人回家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刚才看病的情形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
  学生的语言自有他们本身的特点,但总要学着增加内涵和深度,而且学生的思维大多是从自身出发,不会换位思考,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母亲在家会是什么心情,有的只是一味地抱怨母亲,为什么这么狠心?所以,在学生的语言基础上,还需要引导他们像文本学习,试着积累与运用,并学着换个角度为他人着想,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感受母亲深切的爱。
  3结束语
  总之,在从阅读出发的语文课上,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书要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写什么”,一只眼睛看“怎么写”,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基金项目:课题编号:“zkjy18012004”,课题名称:“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艳红.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J].文教资料,2018(23):45-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