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课堂,借助信息化手段助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前海盐县理工学校的教学还采用比较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缺乏灵动性。将信息化技术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契机,通过学生导学定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等活动启发、生成、共享和发展智慧;教师则借助课前预设,以学定教;及时检测,掌握学情;拓展延伸,深究知识;评价反思,提升完善等系列措施,打造智慧课堂,助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学改革的引领与超越,培养未来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    键   词]  智慧课堂;信息化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082-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互动交流、资源共享逐渐成为趋势。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日趋凸显,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生命,带来了新活力。
   一、目前我校的教学现状
   現状一:
   传统教学模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逐渐被淘汰,大多数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小部分老师为了应付学校领导部门要求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差事,认为PPT软件就是信息化技术,投影过程中只有简单的文字加图片。而另一小部分老师则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技术,一味地追求趣味性,PPT看得让人眼花缭乱,从而造成哗众取宠的负面效果。然而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一部分,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其真正目的。事实上,多媒体技术确实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还不能真正顺应信息化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
   现状二:
   随着智能手机、Ipad的普及,我们的教育同样受到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冲击。现在每个学生几乎都有这些平常生活的工具,由此课堂上层出不穷地出现一些“低头族”。我校专门制定了三条“高压线”,其中之一就是课堂上不允许玩手机。虽然学校采取各种措施阻止学生玩手机,其间老师和学生也是斗智斗勇,但效果甚微。
   二、打造“智慧课堂”的实战策略
   如果我们还继续沿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或者用普通的多媒体、PPT软件教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尝试“互联网+”教育的现代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积极运用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开展有效的移动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蔓延到家庭,信息化技术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作为打造智慧课堂的突破口。
   (一)活的学生,动的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一言堂”,或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象征性地请几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以达到师生互动的简单目的。真实灵动的课堂是与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让“听话”的学生活动起来,在生动的课堂中进行熏陶。
   1.导学定向,启发智慧
   课前,教师通过“云班课”或“雨课堂”发布学习任务,通知学生下节课讲授的知识点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明确定向学习目标,具体化学习内容,点燃学生的学习智慧,让学生通过任务主动查阅书本或网络资料,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自主探究,生成智慧
   教师提供自学材料后,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自主学习书本内容,让学生自己领悟、发现新知。通过“云班课”或“雨课堂”发布课前、课中、课后检测,让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走进书本,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特点,自主理解书本内容,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自悟自得中进行创造,并生成智慧。
   3.合作交流,共享智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之间充分交往,营造一种学生参与共同学习探究的氛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思考,相互之间交流探讨问题,擦出思维火花,交换各自的想法,共享彼此的独特见解,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4.总结提升,发展智慧
   课堂结束临近5分钟,往往由教师收尾进行总结归纳性发言。在这个环节,我们应该把镜头对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在学生总结过程中,让他们尝试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对所用的重难点进行划分、小结,而教师起到的作用无非就是进行引导与点拨不同组的学生去思考碰撞,并加以归纳分析,以期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同时诱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收到“课内得法,课外得益”的效果,能有效地发展和提升智慧。而智慧课堂就应该追求每一堂课“曲终而意犹未尽”的意境。
   (二)智慧型教师,创新型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争做思考型教师,课前的任务引导、课堂的实施发展、课后的拓展延伸都离不开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蓝墨云班课,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新为“互联网+”教学。在教学法上,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打破原来的传授式课堂模式,充分利用新型教学工具的优势,结合面授教学。教师通过混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突破,推动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我找寻一直缺失的教学幸福感。    1.课前预设,以学定教
   传统的课堂里,教师是灌输知识的灌溉者,学生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学生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规范运行,学生较为“听话”,接受命令从不出轨。目前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往往根据教材来确定一学期、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按部就班地机械式执行教学活动,忽视学生的学情或教学活动中的变化,降低教学效率。课堂上的了无生气,教师难以享受挑战智慧带来的快乐。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根据新的课程观,突破旧框,打破原有思维定势,调整教学行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动态生成教学资源。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进入云班课预习新知,通过人机交互式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了解知识,加快对即将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速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后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值和课前预测的成绩,对课堂充分预设,进行弹性设计。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2.及时检测,掌握学情
   在传统的纸质教学模式下,我们不能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无论是课前或课堂检测,往往需要老师花费很多的精力去批阅。由于一节课45分的时间限制,若课中安排检测环节,教师只能跳跃式地查看个别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能完全掌握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更别说每道题的准确率。
   借助云班课平台,同步作业一键布置,客观题系统自动批改,主观题可按步骤给分。作业答疑、智能统计分析学情等功能,限时检测,实时反馈,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点燃学习力争上游的信心。因为在云班课后台可以随时观察到学生的学情分析数据,一旦发现有掉队的情况,课堂上适时提醒并加以鼓励,课后可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加餐”。
   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纠偏。在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教学变革的高效率,减轻教师的批阅重负,让教师从繁琐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薄弱项。
   3.拓展延伸,深究知识
   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延伸教学空间。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知识库存,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网络资源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单纯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转换为视、听、思考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层面,进一步深挖知识。课后的作业布置,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平台查询适合自己学习的知识资料,引导他们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体验中不断充实自己。
   4.评价反思,提升完善
   在以往的評课交流中,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几乎没有,可能与长期以来处于逆来顺受的被动接受者有关。而教师在评课会议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多讲优点,少讲问题,具体肯定,抽象否定,即使出现分歧也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评课老师敷衍了事的点评,让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始终得不到成长,却不知忠言逆耳利于行。唯有找到课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才具有迁移的可能性,否则成功的经验就很难嫁接。
   借助问卷网设计信息化课堂评价的有效调查表,师生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无需面对授课教师,无需实名制,少了这些约束,师生对授课老师的评价相对客观有效。根据教学内容看是否量体裁衣,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等。
   三、结论
   用大数据驱动教学改革,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可能,甚至成为现实。依托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工具有效结合。但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化手段而忽略传统教学方式,同时需注意课堂上使用信息化手段的适时度、适用度、适切度,对课前预习、重难点突破、课堂及时反馈及课后巩固学习起到的作用需全盘考虑。通过打造智慧课堂,助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学明,孙华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析[J].江西教育,2013(Z3).
   [2]崔晓慧,朱轩.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实践[J].职教通讯,2017(21).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