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化工专业“导生”制实行中“小先生”理念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根據多年来在中职化工专业中实行“导生”制的实践经验,结合陶行知先生“人人可当小先生”的小先生选拔理念,探讨“导生”选拔中面向“中等生”的可行性。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导生”制;“小先生”制;导生选拔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232-02
   一、现代“导生”制的出现
   国外的所谓现代“导生”制,是由兰卡斯特和贝尔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西方社会流行至今,特别在英、美两国的初等教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
   二、近现代中国导生制综述
   (一)中国古代的导生制
   “导生”在中国应该说有相当长的历史。孔子有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次相教学”,也就是让那些优秀的学生(72贤人)指导其他学生,这或许就是最早的“导生”。汉朝,国家兴办官学,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般由高年级的学生负责他们的教学,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导生”。 [1]
   (二)近代经典“导生”制——“小先生”制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指的是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2]
   (三)现代国内“导生”制发展和研究概况
   近年来,导生制开始悄悄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新萌芽发展,导生制的研究几乎遍布中小学,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类型,根据对近十年关于导生制论文的分析,涉及中职教育的比较少,如于桂军《谈钳工技能教学中对导生制的研究》[3],郑江林,岑艺璇《中职机械专业“工学结合导生制”的探索与思考——以江山中等专业学校为例》[4],章银照《谈中职钳工技能实训中的小导生制课堂教学的研究》[5]等。从涉及导生制的具体学科来看,研究在化工专业方面的成果几乎没有。
   三、化工专业教学过程中“导生”制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导生制”,不论是“小先生制”,还是现代“导生制”,兴起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的飞速发展导致师资力量的不足。正如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学中遇到的情况一样,在化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班级学生数量过多,教师上操作课时对学生个别指导的工作量很大,教学效果因此也大打折扣。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又往往比较固定,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对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逐个辅导,影响了总体的教学效果,部分无所适从的学生加剧了课堂秩序的混乱。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导生”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有了很现实的意义: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指导其他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培养成“导生”。“导生”通过一定的培训和辅导,在课堂上帮助教师辅导同学,这样他们既不会因为觉得“都会了”而无所事事,也能从指导同学学习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操作能力;而学习滞后的同学能和这些“小先生”更加顺畅地交流,通过“小先生”的帮助,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在本专业的操作教学中推行导生制和开展导生制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四、“导生”概念的辨析与“导生”的选拔
   (一)从“优秀生”中找“导生”不是必然
   通过百度搜索,百科名片中对“导生”的定义是: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所以现代研究“导生”的论文普遍倾向于“导生”=优秀生。如张国红、吕红萍在《中职专业课导生制操作模式研究述评》中认为,导生制应具备的基本特质其中就包括“导生”的优秀性。 [6]
   从我校实施“导生”制,选拔“导生”的情况来看,上述“导生”的基本特质中,“导生”的优秀性是最值得商榷的地方。2010—2016年通过对学生545人的问卷调查,发现两大问题:(1)学生群体中的优秀者(班级前15%),未必人人愿意和适合担任“导生”;(2)有积极愿望担任“导生”的学生,往往并不一定属于其中的优秀群体。具体数据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优秀生中有部分并不愿意担任“导生”,教师可以劝说其改变意向,但是这部分优秀生积极性不高,原始动力不足是显然的。进一步调查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部分因表达能力弱、交际能力弱等原因认为自身不能胜任,部分因为自身学习压力和工作(社团、学生会)压力大而没有精力,部分家长还因为可能要影响学生成绩而不支持。而在中等生中,却有不少学生愿意担任“导生”,但也普遍顾虑自身能力和成绩等问题。
   (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给我们的启示
   再次回顾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发现陶行知先生所选的“导生”即“小先生”,并不仅限于班中的优秀生,而是“人人可当小先生” 。“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很朴素的常识。” “小先生”制践行了这条寻求知识的基本规律。这和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把“教授给他人”列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出一辙。而“人人可当小先生”和“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普适性告诉我们,“导生”的选拔可以把范围拓展到至少是“中等生”范围。
   (三)“导生”选拔面向“中等生”试点
   2010级化工班学生共52人,前15%即前8人算作优秀生,其中有3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参与导生班培训。基于陶行知先生“人人可当小先生”的理念,结合班级现状,教研组决定大胆进行改革,由中等生(20名以前)中自荐补齐名额。教师指定“导生”,或者很死板地按照排名选择“导生”,到可以由班级前40%的学生自荐报名,引起的轰动效应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虽有理论支撑,但未有实践检验,所承担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最终三名“中等生”进入了“导生”班,和其他五名“优秀生”同样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学习,虽然这三人能力有所欠缺,但学习的积极性和做“导生”的热情却是无与伦比得高。
   三名“中等生”成为“导生”后,教师多辅导,自己多努力,一边“学”,一边“教”,为了教得“好”,就要学得“深”,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教”与“学”中,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了能力,点燃了激情。在教师的帮助下,不仅没有出现“威信”危机,其他学生的羡慕还成为其进步的动力。三个学期下来,三名“中等生”在考证中都成功地进入了前八名,成功转型“优秀生”。他们辅导的学习小组成员也都通过了考证,无一例外。不论是自身学习成果,还是作为“导生”的工作成果,都不逊于“优秀生”。
   2010级“导生”选拔改革的成功,促使我们把选拔“导生”的原第一条件:成绩优异、班级排名前15%,放宽到前40%,并成为第二条件。选拔导生的首要条件是本人自愿,并积极愿意担任“导生”。如本人不愿意,即使各方面很优秀,也宁可把机会留给条件中等,但是积极愿意担任“导生”的学生,这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的“小先生”选拔方法如出一辙。自此以后,“导生”的选拔一直面向“中等生”开放,越来越多的“中等生”进入了“导生”班。历届“导生”班的“中等生”,无一例外都取得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的大丰收,同时也完全能勝任“导生”工作。由此可见,“导生”未必生来就应该是优秀生,但一定能培养成“优秀生”,也一定能培养成合格乃至优秀“导生”。
   参考文献:
   [1]胡凤阳,李捷.导生制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断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于桂军.谈钳工技能教学中的导生制[J].消费导刊,2009(18).
   [4]郑江林,岑艺璇.中职机械专业“工学结合导生制”的探索与思考:以江山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25-28.
   [5]章银照.谈中职钳工技能实训中的小导生制课堂教学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6):192-193.
   [6]张国红,吕红萍.中职专业课导生制操作模式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