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区域活动与园本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担负着这个重任,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要积极的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园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园本课程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勤学、好问、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我园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立足园本,兼顾继承和发展,传统与现代,共性与个性。将民俗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引发幼儿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兴趣,启迪幼儿的智慧,激发幼儿的美感。据此,我们开发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园本课程,——《我爱家乡》。
  区域活动是与幼儿喜欢的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平台、丰富知识经验的有效方式,其在幼儿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和个性发展方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我们立足于本土资源,发挥地域优势,使园本课程融入区域活动,二者优势互补,此项研究不仅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也是幼儿园发展的必经之路,更为幼儿园的课程模式进行新的尝试。
  一、课程的实施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课程目标涵盖幼儿的全面发展,注意各领域的融合,幼儿园需要有系统的、有计划的、有条理的运用各种本土课程资源,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综合利用家庭、幼儿园、社区有效的物质文化资源,使得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
  (二)实效性原则
  在研究的过程中,把园本课程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源运用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让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反复的操作,实践,激发兴趣,获得经验的提升。
  (三)个别化原则
  注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和老师的不同能力水平,循序渐进的进行园本课程和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不强求一律,每个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设置不同的融合区域。根据老师的特长设置特色区角。
  (四)发展性原则
  首先是幼儿的发展,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区域和园本课程的融合点和目标。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其次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在二者结合的实践中,不仅要充分的了解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也要对区域活动有计划的调整目标和设置,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反思、调整,同时获得专业成长。
  (五)安全性原则
  在设置区域时,安排的场地空间要安全,方便幼儿的操作。要有良好的光线、色彩、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使孩子在安全、宽松、温馨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活动。
  在选用本土资源材料时要考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比如,竹子、木杆、果壳、石子等要进行打磨,去除尖角,对材料进行筛选、清洗、消毒,以确保幼儿活动中的安全卫生。尽可能使用环保卫生的、便于清洗和消毒的、能够反复使用的材料。
  活动时,老师要随时注意意外的发生,对活动的进程有预见性,提高警惕,预防孩子发生意外。教师分工合作,使每个孩子的活动都在教师视线范围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但要避免“放羊式”和“高控制”等极端现象。
  二、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本土化材料的选择
  本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本土资源中的风景名胜,民间艺术,自然资源都能成为孩子活动的游戏材料。我们利用本地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去设置活动区域,让幼儿通过感知、体验、发现、探索获得成长。
  1.选材的安全性。
  孩子的防范意识薄弱,在利用自然资源当作操作材料提供给幼儿进行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安全和卫生,确保幼儿活动的身心健康。
  2.材料的趣味性。
  有趣的事物幼兒才会感兴趣,才能有好奇心。尽管本土资源很是丰富,选材时候还是要注意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动形象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吸引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比如,选择幼儿喜欢各种彩色的毛线进行传统的编织活动。家乡的各种小吃,如鸡肉丸子,马蹄馓子等引入角色区,孩子很是喜欢。还有大班幼儿进行的抬花轿和舞龙活动。孩子们进行民俗活动的模仿。
  3.材料的适宜性。
  本土资源取自于当地,来源于生活。在收集材料时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收集幼儿在生活熟悉、喜爱的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设计成有趣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比如小班幼儿可以进行传统的玩泥活动,利用当地的植物种子进行益智区的活动,比如玉米、大豆、小麦、芝麻、花生等农作物,还有楝树的种子,玉米衣等,尤其是我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草画在大班美工区,很受幼儿的欢迎。
  (二)材料的有效投放
  区域材料是幼儿对活动区域感兴趣,能够顺利地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利用本土资源有效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成为支持幼儿进行活动的重要条件。
  1.材料的多样性
  活动材料丰富多样能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我们尽量挖掘可利用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供幼儿选择使用。例如,在建构区“家乡的建筑”中,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材料让幼儿仔细观察操作,提供的材料有大型积木、纸箱、麦秆、玉米芯、当地的饮料企业的饮料瓶等,以及家乡的建筑图片,从天中山到南海寺,方便幼儿搭建。这些材米料的提供激发了幼儿的尝试兴趣,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2.材料的层次性
  幼儿存在的个体差异,材料投放时要体现不同的梯度,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按照自己的爱好去选择,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操作,使每个幼儿的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例如,在生活区的“编辫子”活动中,有分成两种颜色的绳子可以随意的扭一扭,也有三种颜色的方便幼儿编三股辫子,还有能力更强的幼儿进行一种颜色绳子的编法和四股或更多股的辫子的编法。不同的层次方便幼儿的选择,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3.材料的可变性
  低结构的材料更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富于变化的材料促使幼儿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例如,给幼儿提供绳子,放在益智区幼儿进行单个人的“开交”,多个人的“开交” 。放在美工区的绳子画,粘贴画。户外运动区可以百变绳子,变成“山” 幼儿进行爬,变成“河”幼儿可以跳。
  (三)自主探索的环境
  1.创设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的基础。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和富有趣味的物质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特别敏感和好奇,他们对新事物都想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此刻正是孩子的探索欲望的高潮。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获得信息。例如,我们进行豫剧的相关活动,班级先请幼儿观看豫剧的经典曲目,然后提供相关道具,如轿子、马鞭、胡须,官帽等,幼儿平时只是在电视上和民间戏曲舞台上见过这些东西,所以积极地进行模仿。这样的教育不但使幼儿获得丰富的信息,而且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帮助幼儿培养自主探索的品质。当然,同时注意材料的提供要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的需要。
  2.创设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心理环境。
  活动中,教师要融入幼儿之中,平等的对待幼儿,做到兼顾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师要创造安全、愉快、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到放松、温馨、快乐。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并重视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做幼儿的朋友。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成为幼儿主动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总之,通过区域活动与园本课程的有效融合,让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形式里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获得全面的发展,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注明: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区域活动与园本课程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2018-JKGHYB-14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蔡琼琼.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7,(9):9-10.
  [2]宋雪莲. 有效开展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J]. 学周刊,2017,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