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的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成果的公布对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教育不仅要立足就业创业,更应该为学生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作为提升学生素养的主要学科阵地,五年制高职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有哪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又会发生什么转变?从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审美态度、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研究做贡献。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58-02
   一、核心素养的新要求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它肯定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进一步提出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的必备品格,对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即教育不仅是为就业创业,更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健全的人格服务。它分为3个方面6大核心18个基本点,涵盖了高职生方方面面,涉及品格提升和能力培养。它是对五年制高职技术技能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次升级。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职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认为培养高职生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人,倚重专业课,忽视文化课,重视能力素质,轻视其他素质。加上企业招聘的标准是技能是否过硬,这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功利思想:学好专业才是实在的。这把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割裂开来,形成了孤岛,文化知识够用、实用即可,忽略了人的长远发展以及对知识的追求;技术技能掌握即可,忽视了人对自主学习的执着;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就好,轻视了人对实践创新的坚持。
   所以说,核心素养一旦削弱,就会限制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这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宗旨背道而驰。
   二、高职语文的重要作用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因此,高职语文对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1]
   首先,高职语文可以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其次,高职语文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有利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就业和创业服务。
   最后,高职语文可以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得应该相应具备的语文素养,如旅游服务专业,适宜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的组织能力。
   三、高职语文的核心素养
   针对基础教育语文核心素养,不同的专家学者有自己不同的解读。[2]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薛峰曾在讲座《关注学习经历,落实核心素养》中阐述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等四个方面。笔者深以为然。
   高职语文要立足于职业教育,它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服务。它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人生本质的能力,触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此,高职语文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审美态度、文化传承四个方面。
   (一)流畅的语言表达,培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大多数高职生在初中时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语文文化基础薄弱,语感丧失,文字运用能力不足,汉字书写错别字多,写作语言不通、文不成段,口语表达缺乏自信,词不达意、观点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笔者曾见一高职生将“写完”写成“写玩”,也见全班近一半以上学生将“信誓旦旦”的“誓”字上“斤”多加一点。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篇章中,学生难以辨析词语“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区别。语感的丧失本质上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与体悟力的丧失,对美的想象力和敏锐力的丧失。语文课堂上,教师出现“对牛弹琴”之感,概因出乎此。
   因此,课后要做好拼音、生字、字词积累工作,采取一些活泼的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文字书写;课堂上围绕文本展开关键词语辨析活动,通过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程度高低、范围大小、表达角度等重塑语感,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讲托尔斯泰逝世,有学生直接说托翁死了。笔者抓住契机,立刻请学生挨个表达表示死亡的词语,学生举例很多,如驾鹤归西、撒手人寰、含笑九泉、驾鹤而去、一命呜呼、断气、翘辫子……为了准确表现托翁的人格魅力,学生不放过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甚至主动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最后定下了各自心中最合适的词,有谢世、辞世等。这也启发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开展类似语感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良好的思维能力,培养“學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发展”    信息化手段的普及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作精美的课件、插图、视频、音乐、触屏互动带来了强烈的感官效果。它能直观地向学生传递文本中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近文本,省去语言赘述,如《景泰蓝的制作》中播放制作视频;《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中播放历史影像;散文诵读时优美的音乐渲染……亦能分层教学,帮助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低中高三种教学层次等。但也催生了教与学的思维懒惰。教师把语文课变成知识与知识的罗列,媒体与媒体的交替,把课堂时间填满了、知识点讲完了就以为讲透了。殊不知,这堂课的学习一直停留在“是什么”的浅层区域,“为什么”“怎么办”“怎么看”——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探究、表达一概没有发生,又何谈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要以语文文本为载体,精心设计问题,创设好问题情境,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隔靴搔痒。某次《长江三峡》授课,笔者把学习作者描写景色的多种写作手法作为教学重点,设计请学生找出巫峡相关描写语句,朗读感受,再辅助PPT课件归纳写作手法。课后听课教师就表示:找句子读读谁不会呢,为什么不请学生分析一下写作手法?如果能当场写两句作文就更好了。笔者深有体悟,貌似解决了问题,其实跳过了分析问题的过程,没有体现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三)独立的审美态度,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材本身带有强烈的审美特性。高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作用[3],通过指导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美、体验丰富的情感美、分析文脉的结构美、品评作品的意境美、感受人物的形象美等,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态度,即能自主体验美、欣赏美、发掘美、创造美,唤醒学生對真善美的追求。
   笔者曾围绕《故都的秋》开过三次校内公开课。第一次通过品读关键词欣赏秋晨院落和秋槐落蕊的画面美,学生发言热烈,联想丰富,但可惜未来得及通过指导诵读感知这种画面美;第二次把体悟作者的情感美作为重点,通过指导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在秋天的一点儿寂寞、一点儿冷清、又有一点儿悲凉、点儿欣喜,再根据情语寻找文中的景语,但感觉学生始终游离在文本之上,没有沉浸到情境之中;第三次,笔者把感受作品整体的意境美作为重点,它应该是故都秋景与作者情感的相互交织,两者密不可分。课堂感受环节,笔者请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身体,平静心情,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静静聆听教师朗读秋晨院落图,并跟着教师的诵读尝试在心中勾勒这幅美丽的秋景图。学生按笔者的引导做了。读完之后,教室鸦雀无声,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秋的清、静、悲凉及作者对它的喜欢之情。这次启发学生与作品同呼吸、与作者同心跳的审美体验让笔者切实感受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也震撼了教师的心灵。
   (四)自觉的文化传承,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高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源泉。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层认识,对阅读古典名著兴趣不高,对优秀传统美德,如仁爱诚信、文明礼貌等践行不够。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从而自觉地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靠讲授法,要积极组织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增加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如“成语故事中的中华传统美德”“古典诗歌中‘月’的意向解读”等。
   以授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课前要认识作者司马迁及《史记》,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天下的紧张局势,课中要掌握两个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分别赞美了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廉颇的勇于改过。如果只靠教师讲授,学生缺乏参与,就会丧失兴趣。教师要从培养学习兴趣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司马迁及《史记》、战国局势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讲解;授课结束后将文本排练成小品剧;继续拓展“成语小故事”……
   四、结语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学情灵活改变教法与学法。专业不同、生源差异直接决定了学生应该相应具备的语文素养不同。只有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开展各类方式方法有效的教学活动,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切实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服务,才能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薇.高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探析[J].文学教育,2018(6):63-65.
   [2]向琴.语文课堂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伟大的悲剧》为例[J].语文论坛,2016(19):16-18.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