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游戏法在中小学足球教学中运用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13-01
  近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评选了两万多所“全国特色校园足球学校”,足球运动在中小学校园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校园中开展普及足球课程,有利于扩充足球人口,提升我国足球基础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意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但根据调查,70%的学生喜欢足球比赛,却对足球课热情不足,如何让学生喜欢足球课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1.中小学足球教学内容分析
  足球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主要调查的是泉州市的几所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学校。在调查的这些学校中,每周一节的足球课中,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技术学习,主要是踢球、接球、运球、头顶球、射门等足球技术的讲解与练习,以及足球比赛的规则、足球小常识等。二是足球基本的战术学习,主要是比赛中基本队形、阵型、跑位等。三是足球意志力培养,主要是耐力训练、力量训练、以及足球精神和运球意识的训练。所调查的学校普遍在第三项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等意志力方面的培养与训练较少。
  2.中小学足球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许多学校虽然在足球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并有一系列适合校情的校本课程。但目前的教学方法仍未突破“填鸭式”教学的窠臼,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中小学足球教学多为教师讲解、训练式的教学形式,教学缺乏娱乐性。例如,准备活动环节几乎都是热身慢跑、机械的徒手操等,死板的教学形式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过多消耗体力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接下来的练习中,逐步丧失对足球课的兴趣。
  第二,专业教师及标准场所紧缺。学校具有足球专业背景的教师数量少,且标准足球场地欠缺也是影响中小学足球课程推广的重要因素。
  3.在中小学足球教学中合理运用游戏法的可行性分析及运用措施
  将游戏法融入中小学足球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是师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游戏法可以运用于足球教学的不同阶段,包括课前热身、课中练习、课后放松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专注力,提升足球技能,提高教学成效。
  3.1游戏法适用于足球教学的准备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兴趣。
  在足球教学的准备活动中运用游戏法,能够让学生迅速集中精神进入学习状态。游戏法热身可以是无球的,如“喊数抱团”、“贴烧饼”、“结网捕鱼”以及“蛇形跑”等,还可以结合障碍物、绳梯等进行灵敏性、协调性训练;也可以结合足球,如,在上头顶球内容之前可以进行“足球橄榄球游戏”,结合比赛,用手进行传接球配合,但最后规定只可以用头球进行得分,用游戏法让学生体会头顶球技术。在课堂前运用合理的游戏能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热身,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3.2足球游戏法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提升技能。
  足球教学应遵循“技术—技能—比赛”的原则,教会學生在对抗中合理运用各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首先,游戏的设置要为课堂目标而服务。如,颠球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先是单一的个体练习,熟练掌握颠球技术后可以进行团队“颠球不落地”游戏练习,之后进一步进行“网式足球比赛”,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提升学生实战应用能力。其次,要灵活设置游戏规则,根据性别、运动水平等进行分组。如刚练习传接球时,可在固定的区域摆上若干个小球门,让学生有序练习。熟练之后,再采用分队积分比赛形式,每次顺利接球方可得分。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但要传球准确,而且要抬头观察注意队友的跑位,还要避开防守队员,跟同伴配合默契,强化传接球练习的同时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3游戏运用于足球教学的整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劳逸结合,更好地放松调整生理和心理状态。
  足球属于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因此课程结束前的放松活动练习必不可少。放松练习可帮助学生回顾游戏过程中的教学要点,缓慢恢复身体机能,为下一次的足球课做好铺垫。
  总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通过积极健康的游戏内容、丰富多元的游戏形式,带动学生参与到足球学习中,让学生由衷喜欢足球,喜欢上足球课程。这也是足球项目普及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赵鹏.足球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 2014(4).
  [2]顾念慈.足球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3).
  作者简介:
  徐清富(1989-),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为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体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