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陇南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孕育了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羊皮扇鼓舞,是陇南地区色彩浓郁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保存流传发展至今。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陇南羊皮扇鼓舞进行考究,展现陇南人们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精神风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迫切追求。
  关键词: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形式
  陇南民俗风情淳朴浓郁,多民族相处,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既有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漢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陇南地区广为流传一种独具特色的汉族男性舞蹈--羊皮扇鼓舞,他的音乐主要来源于陇南地区的民间小调,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旋律非常优美。羊皮扇鼓舞将原始的舞蹈动作和现代舞的舞蹈动作柔和的十分恰当,热情而奔放,生动而活泼,风格独具特色。羊皮扇鼓舞表现出陇南人民丰收后喜悦的心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
  一、羊皮扇鼓舞的起源
  扇鼓舞是汉代乞讨者使用乞讨工具和乞讨时演唱行为逐渐演变来的,是一种群众性特别强,自娱性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明清两代,由华北流传到了西北陕甘交接一带,来到了陇南,被陇南人们接受、传承和发展下来,并与陇南地区民俗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陇南的艺术特色舞蹈--羊皮扇鼓舞。
  在陇南地区,特别是周边农村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是羊皮扇鼓舞的繁忙时间,羊皮扇鼓舞是一种说、唱、跳三位一体的舞蹈艺术形式。羊皮扇鼓舞在陇南当地,人们称为“师公之舞”,他的表演与原始社会的巫术(祭祀、跳神)十分密切。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羊皮扇鼓舞脱胎而出,逐渐演化成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形式。每年农民利用收获后的农闲时节,请“师公”求神驱鬼、祈庆丰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村村都有各自的节日庙会,人们认为羊皮扇鼓舞这种舞蹈形式是人们和上天、大地沟通的最好法器,是祭祀神灵的一种最好方式。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给羊皮扇鼓舞灌注了鲜活灵感。他的一部分保留着祭祀风俗,另一部分则已成了陇南民间娱乐的歌舞形式,唱词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把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的发展故事纳入舞蹈的唱词中,成了当地人们消遣娱乐的趣事,也成为当地舞蹈的特色。很早以前陇南人们用自己的方言称羊皮扇鼓舞是“耍一段”、“耍一套”。一九五七年,羊皮扇鼓舞在甘肃民间舞蹈调演以后,才被正式称为--羊皮扇鼓舞。
  二、羊皮扇鼓舞的道具服饰
  羊皮扇鼓舞最基本的道具是羊皮扇鼓,羊皮扇鼓形如薄扇。用浸过水的羊皮蒙在厚厚的扇形铁圈上面,在鼓的长把上套九个圆形金属环,扇鼓的鼓槌用牛皮制成,有三尺三寸长,用一条二十厘米长三角形的红布系在鼓槌尾部,在鼓面的中间印有大红图案,图案种类很多,形状多种多样。人们在表演时,用左手执鼓,右手执槌,敲击鼓面的同时身体上下摇摆晃动,使鼓声清脆响亮,铁环发出“唰唰”的节奏与舞蹈动作互相匹配。丰收时节,陇南当地老百姓会自发的组织起来进行表演,表演者多穿青衣、红裤、扎红带,羊皮扇鼓愈打愈烈,愈跳愈狂,给人以力量和振奋感。
  随着新中国成立,经过挖掘整理,改革创新,羊皮扇鼓舞这一民间神秘的舞蹈形式赋予了健康积极的内容,配以带有陇南特色的音乐,搬上舞台,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演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羊皮扇鼓舞的舞蹈动作特点
  羊皮扇鼓舞是由一队成年男子进行表演的活动,在群舞的表演中穿插双人对舞表演和独舞表演。群舞的表演形式是比较单一的,舞者敲打鼓面,上下晃动扇鼓,不停耸动双肩,在舞蹈的同时附和唱词不断的变换队形、变化步伐,其中圆形、S形、两横排等队形最为常见。在原地表演时,舞者会加大敲打扇鼓的力度和强度,加大身体晃动的力度和幅度,加快下身膝盖的颤动的频率,步伐多融入十字步等,使整个表演让人兴奋,进入一种奇异的环节。
  舞者的表演中,双人对舞和独舞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高难度的表演动作,鼓技,舞技最为吸引观众,羊皮扇鼓舞舞动快速,上下交替不断,令观众瞠目结舌,眼花缭乱。表演性超强、技艺超难的动作有“反耍鼓花①”、“缠头鼓②”、“打脚尖③”、“鹦哥松毛”、“涮腰击鼓”等。在扇鼓舞的动作中,融入了旋转、劈叉、翻身、踢腿、前桥、等现代舞的舞蹈技术动作,令人叹为观止,赞叹不已。在对舞或独舞表演中,舞者用自荐的形式到舞蹈的中心区域不断展示自我,年轻人在老年人的鼓声鼓励,精神鼓舞下,把精彩的表演展示观众,体现舞蹈凝心聚力的团结协作精神。
  演员表演时还具有喜剧色彩,分别化妆为生、旦、丑等角色。其中小旦上身穿红祆,腰系裙子,头上盘挽红绸绣球,脚穿三寸高的木头鞋,右手握扇,左手拿彩巾。动作委婉,扇花多变。“摇步”走起来两手端于腰平,腰部随着脚步自然摆动,犹如风摆一般。表演优美、细腻。生角头戴礼帽,身穿大衫,左手拿羊皮扇鼓,右手持鼓槌,边敲边舞,动作潇洒大方。老旦的道白,妙趣横生,富有乡土风味。丑角的动作,上身双肩上下抖动,下身半蹲,行动以足尖着地,表演幽默诙谐。
  四、羊皮扇鼓舞的演唱内容形式
  羊皮扇鼓舞表演内容按祭祀的不同区分,主要有驱瘟、祭虫、保平安三种。作为一种汉族民间祭祀舞蹈,他的表演程式为谒庙—请神—出旗—升幡—沐浴—安老爷—交三皇—曳黑虎—回神—送神—散钱粮—倒幡杆—施鬼神—载娘娘。
  伴奏手段为扇鼓鼓点加大锣。舞蹈所唱的曲词分两类,一类是祭神曲,一类是民歌。演唱中,击鼓不唱,唱不击鼓,鼓曲相间,先曲后舞。每一首歌曲都有各自的韵调和风格。常用扇鼓鼓段有“牌子鼓”、“参神鼓”、“回神鼓”、“官请鼓”、“凤凰三点头”等。常用鼓点有“牌子鼓”、“慢三鼓”、“宫廷鼓”、“四神鼓”、“三通鼓”、“凤凰三点头”等。
  流行于徽县江洛镇、泥阳镇部分村庄的羊皮扇鼓舞,也叫师公舞,是一种民间传统庙会上的祭祀舞。江洛镇跳羊皮扇鼓舞是邱家山、旋谷堆、李家庄三社正月初二九龙山庙会中的一项娱神内容。舞者多为“师公”,常见四人组合,左手持扇,右手持藤制鼓鞭按一定节律敲击扇面,声音清脆悦耳。随着扇子的抖动,伴有小铁环清脆的撞击声。有常见的击打手势动作和舞蹈步伐,边敲鼓、边舞蹈、边唱曲。唱曲比较固定,唱词可随时间地点即兴变化或创作,多为吉祥言词。唱曲时以鼓点作伴奏比较舒缓,舞蹈时鼓点高亢激烈,有时为增加热烈气氛,会安排二十几个俗家小伙子参与共舞。舞步花样繁多,行进方向与阵势不时变化。有集体群舞,轮番独舞。表演达高潮时,鼓点节奏急促,音调高亢粗犷,善舞者舞姿优美流畅,闪展腾挪,身轻似燕。有连续劈叉、空翻、腾空旋转、双手轮换撑地双腿坐地式平旋、双手持扇后仰等高难度技巧性强的动作,最精彩时,一人手持三四十斤重的八面扇子在胸前后背上下翻舞,动作带有武术、杂技色彩。在连续地闪展腾挪中,羊皮扇鼓上下翻飞旋转,铿锵有力。武都区安化、柏林、马街等乡镇,文化比较发达,从古到今,人才辈出。在四川、甘肃设有三个坛,分上、中、下。其中岷县、宕昌一带为上坛,天水、武都一带为中坛,从武都的下三区到甘川边一带为下坛。由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陇南各地的“扇鼓舞”在动作上也略有差异。   五、羊皮扇鼓舞的祭祀过程
  整个过程为一日两晚,首祭晚上是谒庙敬神。由神会会长带领村社百姓,跟随神班子击鼓到神庙磕头烧香,向神灵表白神会户籍人数、管辖区域、祭祀时间及祈求目的。然后,在神庙前表演扇鼓舞后结束。
  第二天为正祭日,祭祀前,三人手执扇鼓,站在廟前猛击一阵“牌子鼓”,鼓声响彻山谷原野,以示百兽远遁,邪气尽消。四方老少闻声云集庙院内外,烧香磕头,求神许愿。祭祀开始,再击“牌子鼓”三次,舞者即入场跳起“参神”。随后,舞者以庄重、肃穆的情绪,先向五方神灵作揖大拜。接唱曲、洒水清坛。然后出旗、升幡,即在坛的周围挂起各色彩旗,开始请神。请神时,舞者要将所请的神灵姓名、职务、生辰日期、显应功德、依次逐个表颂。每请一神,击鼓表演一次。请神毕、曳来红煞开路,黑虎灵官监坛。并将请来的神灵按职尊卑依次排位,接进里、外坛,叫“安神”。再行沐浴、奠酒、贡茶。安神毕,神会众人抬着宰杀的牛羊供品,由舞者唱着曲、击着鼓,领众献于诸神坛桌上,谓之“牲祭”。接着舞者跳“一步神”。舞后稍息,便是“开刀”祭旗的表演。开刀前,先表演一段扇鼓舞,再唱起“高打黄旗杀的杀,缚住血疙瘩,上祭天、下祭地”的神曲,赤裸上体,手持六尺长鞭绕坛一周,甩鞭缠腰打响三次,谓之“净身”。再从坛桌两侧翻两个跟斗,以示勇敢无畏。后跳跪于桌上,口念神曲,用尖刀刺破脊背,淬血染旗,谓之“血祭”,以示以血代躯、对神灵虔诚奉献,若为了“祭虫”,便需进入“路祭”,即由法师携一只公鸡、五个鸡蛋、五张弓箭(竹制)、一个升,升中盛五谷杂粮,再插上五色小旗。村社男女老幼打上彩旗,敲锣打鼓,在法师后面浩浩荡荡跟着,前往十字路口,到十字路口后,法师开始唱《祭虫曲》,每唱三至四段向一方扔一个鸡蛋,射一支箭,撒一把五谷杂粮,击一通鼓。随后,用刀或用牙咬掉鸡头,以血涂染五色小旗,将鸡头挂在竹竿上,插在十字路口中心。由神会会长将血旗带回,分给各户插在田间,使害虫望而生畏,不敢再来作践田禾,以保五谷丰收。
  当日下午,进行“回神”“送神”等表演。由一法师头束表花,左手持响刀,右手持一炷香,唱着神曲,由里坛到外坛向诸神牌位敬香参神,并烧纸钱、贡茶、奠酒,请诸神起驾回程。两法师随后击鼓,跳起“参神”。最后将里、外坛内所祭牌位用火焚烧,再倒下幡杆。然后,另设阴坛祭鬼施食,祭鬼时,唱的是一些劝世之词,并向四方撒些食物果品,奉告鬼魂安守本分,勿扰人间平安,最后跳一段扇鼓舞,结束坛祭。
  晚上表演的则是“载娘娘”,主要在结束祭神后以民歌娱乐为主。可以就地取材,逢场作戏,说说唱唱即兴表演。说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时民间小戏;有时传统曲子或民歌;也有对诗文或说快板的,以颂古扬今劝善戒恶,天南地北,无所不及。语言质朴,表演幽默诙谐。有时中间插一段武术表演,直至深夜,兴尽方散。
  六、结语
  羊皮扇鼓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是古代祭祀神灵的宗教舞蹈的“活化石”。真实的记录了陇南人民的思想感情、精神风貌。表现出浓郁的乡土风味,赋予了在民间广泛流传和传承的顽强生命力。
  注释:
  ① 反耍鼓花:舞者左手执鼓、右手执槌,用鼓做“8”字片花,单人表演时可双手各拿一鼓做反耍鼓花.
  ② 缠头鼓:舞者左手执鼓,扇面立起,从左后方向前绕头一圈,难度最大的是一舞者能双手持四鼓,手握两鼓上下颠倒的中.
  ③ 打脚尖:是舞者单腿跳起,腿抬或端至90度时用鼓或鼓槌轻触脚尖,体现出舞者瞬时的爆发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M].甘肃省文化厅.
  [2]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 王彤彤.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艺术形式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0, 06.
  [4] 紫蔷.陇南羊皮扇鼓舞杂说[J].天水师专学报,199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0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