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快速成长的阶段。因此,幼儿学习能力和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发展将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纲要》表明,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则,学习自律,尊重他人。规则是确保幼儿愉悦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96-01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则。在规则的限制和指导下,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状态,不超越底线,自主和秩序中。然而,对于刚刚开始有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不能自觉地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帮助幼儿提升他们的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一、规则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保障
  目前,幼教工作者都强调幼儿自主的重要性,倡导幼儿完全的自主权。但是,教育实践也表明,为了让幼儿真正展开自主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遵守规则和自主活动是有效统一的。如果过于强调让幼儿遵守规则,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过分严肃地对待孩子,这样他们就失去独立发展的机会。相反,如果我们反复强调自主,没有任何规则,教育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引导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因为幼儿行为的持续存在和自我控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支配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可能做到。特别是当我说出来时,似乎理解了一切。但做的时候却做不好。如:有些孩子明知道不能在课室里跑,但是当他高兴时就会忘记一切,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会在他们向老师认错时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但矛盾出现后不久,一样挥出小拳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1.通过榜样示范,在影响中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榜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例如,在一次集体活动中,老师要开始讲故事了,洋洋还在站着东张西望,这时,老师没有责怪洋洋,只是说:“我表扬坐端正的楷楷和梓晴,也表扬安静等待的雨欣和彦泽。”老师的话刚说完,孩子们都坐得好好的,两只小眼睛亮晶晶地望着老师,这时的洋洋也察觉了自己的不对,迅速的坐好等待老师的上课。通过榜样示范法,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有时榜样的示范比单一的说教和指责更有效,如果老师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教育的机会加以引导,将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2.通过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行为。
  《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可以根据现实情形大胆让幼儿去做,以尊重为准则,以指导为手法,容许幼儿自己去思索规则和要求,探究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比如:新的学期开始了,孩子们放了一个寒假回到了幼儿园,见到了同伴,有很多话想说,就七嘴八舌的聊开了。这时,如果老师去制止孩子,很难让他们安静,孩子们也不乐意,怎么办?我选择尊重孩子,允许15分钟给他们交谈、叙旧。但也和孩子们制订出了交谈的要求:1、要轻声说话,不准大声喧哗。如果大声喧哗,容易干扰到别的小朋友,也产生很多噪音,噪音对我们的大脑和耳朵都不好。2、不要随意走动,影响他人。3、有争议的问题交谈完之后举手发言。结果,孩子们真的做到了。最后,我還请了个别孩子上台分享了寒假的见闻。这样做,既尊重了孩子,又让孩子遵守规则的同时让活动顺利开展。
  又如:如何更好地让孩子遵守户外活动的纪律。都说户外活动是老师最难组织的,所以,每一次的户外活动之前,我都会让孩子们提前知道活动的内容,然后让他们讨论3分钟活动的规则,最后得出可行的规则,并强调你们是否能遵守,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在说:“能。”由于规则是由幼儿自己拟定的,他们可以通过彼此的监察,积极、自觉地遵守规则。因此,我们应尝试让孩子学会制定规则,管理自己。当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时,增强了对规则执行的意识,并且同伴之间的监督和提醒,比老师反复强调更有效。
  3.通过图标提示,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规则。
  由于幼儿大脑的功能发育并不完整,因此,当幼儿需要遵守规则时,可以由环境来提示。
  (1)有效地使用标记,成为隐性的教育。如:我们可以给放书包的架子贴上标记,男孩子用蓝色的标记放第一排,女孩子用粉红色的标记放第二排,其它不同颜色的书包用黄色标记放第三排。这样,不但看起来整齐,孩子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书包放在那个位置了。又如:各区域物品的摆放中,我们同样采取标记这种方法,我们给区域的柜子贴上一条横线或图案的标记,这样,孩子们进行区域活动后就会自觉把装物品的盘子放在线或者图案的位置并摆放好。在环境创设时,有必要根据每个年级的不同差异创造不同的标志,帮助孩子们更容易地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2)运用图画的形式,经常提示幼儿遵守规则。如:让孩子们喝水时,都是让他们自己装水,没有规则时,幼儿很拥堵,时常会把水洒在身上。所以我们就在地板贴上小脚丫图案,请孩子们踩着脚丫或者长直线去装水,这样,除了帮助孩子解决拥堵的问题,还可以让孩子们学会等待。装完水后,站在靠墙边一排的小脚丫图案或者直线上喝水,避免了幼儿随意站着喝水给同伴碰到弄湿衣服或呛到。同样,对于小班的孩子,使用地面上的圆点图案告知他们在哪里坐弧形,这种方法可防止幼儿的吵闹,也可防止老师的过度引导,让孩子们知道在什么地方该干什么,使各项活动有序地进行。但并不是说一切都可以在没有任何解说、演示、游戏的情况下完成。在游戏中,必须重复和加强,标记才能真正体现它的效果。
  在班室环境中,我认为图画的标志也不要太多,因为太多的图示会让孩子视而不见,不会得到实质性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公平,守约、鼓励和表扬,培养孩子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4.通过体验后果,加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当一个孩子有过错时,成人不是人为地局限孩子的自由,而是利用过错的后果来管束孩子。从而使他们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
  例如:在一次的区域活动中,梓豪选择了建构区,并和同伴用邦宝积木搭建好了一座楼房,两人正在欣赏着自己的战果。突然,科锐从他们身旁走过,故意用脚踢了一下,瞬间“楼房”坍塌,梓豪和同伴抓住了科锐,争吵了起来……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和孩子们联合商议了规则的增设:科锐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损坏了其他人的东西,取消他明天参加区域活动的资格。通过共同商订的规则,让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孩子体验到自己行为所发生的后果。在下一次活动中,他学会了自我克制,不再损害他人的表现。
  总的来说,幼儿规则意识的提升和规则行为的形成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只要我们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孩子们就能够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同时自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