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童年时期是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时期,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势必会对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音乐是一门艺术,能够与孩子幼小的心灵进行呼应,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音乐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要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小学生终生学习,终生受益。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073-01
引言
音乐是一门艺术,受到很多小学生的欢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小学生欣赏到艺术的美,还有助于小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新课改实行以后,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音乐素养就是其中之一,应该受到重视。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关乎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1]。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6-12岁的学生,这一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自身的许多行为习惯也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人的一生中,也许小学阶段是非常的短暂,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确会影响到一生,所以教师要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重视。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小学音乐课堂在教学中逐渐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课堂教学无序、教师不能够掌握课堂节奏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会导致课堂纪律的松散,也会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想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渗透教育知识,要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会使小学生终生受益[2]。
二、小学音乐课堂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1.课前阶段准备不够充分。
很多小学在进行音乐课教学时,都会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因此就需要在上课铃响之前,学生要整齐的进入教室,但是存在很多学生并没有在上课铃响之前进入教室,而且学生也没有进行整队。导致学生的分布十分散乱。不仅如此,一些学生在进入音乐教师时,还存在互相打闹、大声喧哗的情况,从而对整个班级的秩序都造成了影响。在音乐课结束以后,很多学生都没有整理桌椅板凳的习惯,而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造成的。
2.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缺少自控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因此,往往在音乐课后半部分的时候,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被其他事物吸引,从而脱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如此,很多小学生在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甚至还存在边聊天边唱歌的情况,对于学习音乐的专注度不够。如果教师不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甚至还有可能会产生厌恶学习音乐的心态[3]。
3.小学生缺少良好的唱歌习惯。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要放开嗓子,大声的歌唱,导致教师过于注重提高音量,而忽视了唱歌的质量,久而久之,很多小学生尽管学习了很多的歌曲,但是却并没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也没有意识到轻声唱歌的好处,导致学生也没有对音乐学习提起兴趣。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明确课堂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
新课改实行以后,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了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但是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纪律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应该向小学生明确课堂的纪律,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握。例如,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分别从课前、课上以及课后制定纪律:第一,在上课之前,学生要摆正好自己的课本,当上课铃响以后,学生要停止一切课间的活动并认真听讲;第二,在上课时,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用普通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够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小动作;第三,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当教师说:“下课”之后,学生才可以离开教室[4]。
2.采用奖惩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当教师的指令做出调整后,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行为,此时,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倘若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时,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对学生進行评价的时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使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评价和给出的建议,促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改变。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此感到厌烦,也不会对教师产生好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充分的了解,要让学生能够从内心中产生共鸣,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的时候,除了口头表扬以外,还有其他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物质奖励,比如一枚奖章或者一本书、一套文具等,要让学生感受到改变不良习惯的成就感,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真正的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5]。
3.培养学生意境想象的习惯。
对于小学音乐来说,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从歌曲中体会歌词和感受旋律,从而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出歌曲所描绘出的画面,从而能够使学生深入到音乐世界中,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美丽的春天》时,教师可以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歌词和视频,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虚拟的场景,学生可以边看边唱,从而逐渐的融入到美丽的春景中,促使学生能够陶醉其中,有助于更好的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这种行为习惯,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的每一首歌曲都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4.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互动习惯。
在小学阶段,音乐的教学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默契的配合,学生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内容以及创作时的背景,学生才能够对歌曲有基本了解,学生才会对学习的歌曲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观念,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样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成敏瑞.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当代音乐,2017(11):37-38.
[2]唐松.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J].时代教育,2013(24):231-231.
[3]杨冬青.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性格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35):195-195.
[4]耿丹俊.让孩子在聆听中感受音乐之美——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培养聆听习惯[J].吉林教育,2017.
[5]华娟.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倾听”习惯的培养探讨[J].求知导刊,2017(12):92-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