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时令茗茶与保健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不同时令采的茶具有不同的偏性。本文论述了明前茶、清明茶、谷雨茶、立夏茶、小满茶、芒种茶、夏至茶、小暑茶、大暑茶、立秋茶、处暑茶、白露茶、秋分茶、寒露茶的偏性及保健功效。
  关键词:时令;茗茶;功效;保健
  一、时令茗茶的偏性
  不同时令采的茶具有不同的偏性。针对人的身心状态,时令茗茶或补或泻,或升或降,以茶之偏性纠人身心之偏,以求阴阳调和[1]。
  1.明前茶。清明前采摘的茶叶为明前茶。明前茶是春季采摘季的第一轮茶叶。经过一个冬天的潜藏,茶树芽破皮而出,如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母亲之初乳,稚嫩但又充满勃勃生机。明前茶又像初生婴儿,虽然茶性很淡,但有极强的生发力量,可称为“婴儿茶”,是茶中极品。不明理之人因其茶味淡而弃用,乃不知无味胜过有味, “于无声处响惊雷”。
  2.清明茶。清明至谷雨前采摘的茶叶叫清明茶。清明至谷雨,往往是天清地明的时空状态,由于光照充足,大地温度得以提升。谚语“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是指一种适宜植物生长的气候,即清明日照提升地温,草木发芽、万物更新,茶农开始采摘茶叶的嫩芽。清明,天清地明,阳气上升于地表,催草木芽生。清明茶截取的是这一能量。
  3.谷雨茶。谷雨后立夏前采摘的茶叶叫谷雨茶。谷雨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渐暖,加之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地区会迎来每年的第一场大雨,对植物抽芽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时,江南地区万里碧绿、千里飘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也正是茶农采茶、收茶、制茶的重要阶段。谷雨,谷之初乳。草木得水则活,草木渐从寒冬中苏醒,得到一年之中天地较早的乳汁,唤起潜藏的能量从而迅速向上。谷雨茶截取的是这一能量。
  4.立夏茶。立夏后小满前采摘的茶叶为立夏茶。立夏后气温大幅度提升,生物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江南地区将至梅雨季节,降雨频率明显增多,雨量也加大。立夏时阳气由“生”向“长”转化,草木的叶子舒展长肥,茶叶的香味渐浓。 “婴儿茶”生长为“少女茶”,既有性之分别,亦羞涩含蓄;茶汤含在口中既有淡淡茶香,味美不浓,又令人神清气爽。立夏茶截取的是初夏的自然时空能量。
  5.小满茶。小满后芒种前采摘的茶叶叫小满茶。小满标志着阳气呈饱满状态,但尚未达到鼎盛时期。这时,江南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2℃以上,进入多雨的季节。小满茶性如同美貌之少妇,丽而不艳。小满茶截取的是阳气上升而不过的自然时空能量。
  6.芒种茶。芒种后夏至前采摘的茶叶叫芒种茶。芒种之后气温更高,雨量加大,梅子也已成熟,人称“梅雨季节”。此时夏茶的生长接近鼎盛时期,茶叶的绿色逐渐加深。芒种时阳气接近鼎盛前的状态,这时的茶味烈,浓而不涩,饮后令人阳气上行而头脑清净。芒种茶截取的是朝气蓬勃向上的盛夏自然时空能量。
  7.夏至茶。夏至后小暑前采摘的茶叶叫夏至茶。古人讲“夏至是一年阴之始”,夏至后我国除少数常年无夏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在22℃以上。较高的气温和充足的日照,给予草木全年最充足的阳气,是草木生长的关键时刻。这一阶段的茶树叶片肥硕、颜色加深,茶性十足,茶香浓郁,入口微苦,反水为甜,这是“物极必反”的缘故。夏至到小暑15天,阳气在鼎盛中藏有内敛,阳气生“甘”,降而生“苦”。夏至时阳气呈现出鼎盛的状态,物壮则老。夏至茶截取的是阳气处于鼎盛时期开始内敛的时空能量。
  8.小暑茶。小暑后大暑前采摘的茶叶叫小暑茶。小暑处于农历六月,是一年的“长夏”,属土,土生湿,标志着气候进入一年中最湿热的阶段。小暑之后,江南地区正处于湿热的季节,湿热之气有利于草木灌浆,这正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天地间阳气鼎盛,湿气补给水分,草木生长,这时的茶树叶片变得肥美,茶叶喝在口中带有醇香。小暑时阳气、水气合为湿热。小暑茶截取的是天气和地气交融的时空力量。
  9.大暑茶。大暑后立秋前采摘的茶叶叫大暑茶。大暑是小暑的继续和扩大,这时是草木灌浆的关键时期,为秋收的果实圆满做了充足的准备,使得秋收“阳”气十足。大暑茶的品味先微苦,后反甘,醇香回荡于口鼻。大暑呈现天地之气水乳交融的鼎盛状态。大暑茶截取的是天地交融强烈的时空力量。
  10.立秋茶。立秋后处暑前采摘的茶叶叫立秋茶。立秋之前茶树的生长繁荣茂盛,立秋之后,茶树的生长如同一辆急驰的车突然减速,并渐渐地转向。这段时间闷热的气候有所收敛,茶树的叶片有所增厚,内在的密度加强,茶的香味略显厚重。立秋茶截取的是万物趋于成熟的自然力量。
  11.处暑茶。处暑后白露前采摘的茶叶叫处暑茶。处暑后,北方冷空气南下次数日渐增多,湿气渐退。此时空气中透着清爽,昼夜的温差开始明显,草木处于一个稳定的收敛状态,茶树的生长明显缓慢,茶叶的厚度、色深进一步加强,茶味苦、涩渐浓。处暑茶截取的是湿去燥来的自然力量。
  12.白露茶。白露后秋分前采摘的茶叶叫白露茶。白露之后北风南下频繁,大地积聚的热量被吹走,阴气渐重,露气越来越重,在植物上凝成白色水珠,故稱这一时段为“白露”。草木凝水,说明地表温度下降。金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此时茶树生长缓慢,茶叶的味道浓厚,香醇并带苦涩,令人肺气肃降。白露茶截取的是天地由暖变凉阶段的自然力量。
  13.秋分茶。秋分后寒露前采摘的茶叶叫秋分茶。秋分后北半球渐冷,中国南方大部地区渐凉,此时秋茶的生长速度趋于缓慢,但茶的密度增加,茶叶香涩凝重,令人寻味。秋分茶截取的是平和收敛的自然力量。
  14.寒露茶。寒露之后采摘的茶叶叫寒露茶。 “露先白而后寒”,寒露后气候明显凉了。寒露至霜降15天,采摘茶只有7天。霜降标志着草木开始准备休眠,采摘茶叶要给茶树留有休眠前的缓冲期,如果一直采茶到霜降,不利于树的休养生息。茶叶在寒露之后变化较大,里面带有“寒气”,对于血热的人有凉血的作用。寒露茶截取的是冷峻内敛的自然力量。
  从“明前茶”到“寒露茶”,茶叶几乎储藏了每一节气的天地之气,供人类调节阴阳使用。正如“茶”字的构架:“草木之间藏人性,人字变化草木中。”   二、时令茗茶的保健功效
  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茶既是饮料,又是中药,药食一体,两种功效兼备。
  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茶与中医药的记载,说明古人对茶的保健功能早有认识。如唐代陆羽《茶经》曾引用《神农食经》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华佗《食论》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说。晋代张华《博物志》称: “饮真茶,令人少眠。”在唐代,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药学家陈藏器称“茶为万病之药”。此说虽略夸张,但茶的药理成分之多和药效作用之广却是事实。自唐至清,可收集到论述茶效的古籍不下近百种。总的来看,茶具有以下几种保健功效:
  1.安神除烦。《茶经》称茶能“涤烦”;《神农食经》称茶能“悦志”;五代蜀毛文锡《茶谱》中称茶能益思;宋代苏轼《东坡杂记》中称茶能“除烦”;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称茶能“清神”;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茶能“使人神思闓爽”;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清心神”。此外,还有称茶能“破孤闷”、 “疗小儿无故惊厥”等。
  2.清头明目。宋代虞载《古今合璧事类外集》称茶能“理头痛”;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称茶能“愈头风”;明代吴瑞《日用本草》称茶能“止头痛”;清代王好古《汤液本草》称茶能“清头目”;清代黄官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治“头目不清”。还有称茶能治“脑痛”、 “治头痛”。古籍中讲茶能明目的也有很多,如《茶经》称茶能治“目涩”,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茶能“明目”;清代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称茶能“清于目”,黄官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治“火伤目疾”等。
  3.提神醒睡。如晋代张华《博物志》、唐代苏敬《新修草本》、清代张璐《本草逢源》及《桐君录》分别称茶能“令人少睡”、 “令人少眠”、 “令人少寐”和“令人不眠”;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五代蜀毛文锡《茶谱》、清代曹慈山《老老恒言》,分别称茶能“少睡”、 “睡少”和“不睡”;明代李士材《本草图解》称茶能“醒睡眠”;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醒睡”。此外,还有说茶能“除好睡”、 “破睡”等的。
  4.下气消食。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称茶能“下气”;《食疗本草》及宋代虞载撰《古今合璧事类外集》、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和王圻《三才图会》分别称茶能“消食”、 “消饮食”和“消积食”;清代黄官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治“食积不化”。此外,还有称茶能“解除食积”、“去胀满者”、 “去滞而化”、 “养脾,食饱最宜”的。
  5.醒酒解酒。三国魏张揖《广雅》称茶能“醒酒”;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称茶能“解酒食之毒”;明代李士材《本草图解》称茶能治“酒毒”;清代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称茶是“醉饱后饮数杯最宜”。
  6.利水通便。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孙思邈《千金翼方》分别称茶能“利水”和“利小便”;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称茶能“利大肠”;清代赵学敏撰的《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刮肠通泄”。此外,还有茶能治“二便不利”、 “利大小肠”之说。
  7.祛风解表。五代蜀毛文锡《茶谱》称茶能“疗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茶能“轻汗发而肌骨清”;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茶能“祛风湿”,刘堵《片刻余闲集》称茶能治“小儿痘疹不出”。此外,还有称茶能“发轻汗”,治“四肢烦,百节不舒”等。
  8.生津止渴。《神农食经》称茶能“止渴”;唐代李肇《唐国史补》称茶能“疗渴”,孙思邈《千金翼方》称茶能治“热渴”;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解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清胃生津”,黄官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治“消渴不止”,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称茶能“止渴生津液”。此外,还有茶能“润喉”,治“烦渴”、 “作渴”之说。
  9.清肺去痰。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称茶能“解痰”,苏敬《新修本草》称茶能“去痰”;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称茶能“去痰热”;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茶能“吐风热痰涎”;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涤痰清沛”,黄宫绣《本草求真》称茶能“入肺清痰”,张璐《本经逢源》称茶能“消痰”。此外,还有称茶能“除痰”、 “解痰”、 “逐痰”、 “化痰”,以及茶能治“痰热昏睡”、 “痰涎不清”等。
  10.去腻减肥。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茶能“去人脂”; 《东坡杂记》称茶能“去腻”;明代李士材《本草图解》称茶能“解炙煿毒”; 《老老恒言》称茶能“解肥浓”,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解油腻、牛羊毒”。此外,还有称茶能“久食令人瘦”等。
  11.清热解毒。唐代孟诜《食疗本草》、清代张路《本经逢源》分别称茶能“去热”和“降火”; 《本草拾遗》称茶能“破热气,除瘴气”;宋代宋士瀛的《仁斋直指方》、陈承《本草别说》称茶能“消暑”;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清热解毒”;刘献庭《广阳杂记》称茶能“除胃热之病”。此外,还有茶能“清热降火”、 “涤热”、 “泻热”、“疗热症”、“治伤暑”之说。
  12.疗痢止泄。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称茶能“治痢”;明代吴瑞《日用本草》称茶能“治热毒赤白痢”;清代黄官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治“血痢”,张璐《本草逢源》称茶能“止痢”等。
  13.涤齿坚齿。《东坡杂记》称茶能使牙齿“坚密”;元代李治的《敬齋古今注》称茶能使牙齿“固利”;明代钱椿年的《茶谱》称茶能“坚齿”;清代张英《饭有十二合说》称茶能“涤齿颊”等。
  14.疗饥生精。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称茶能使人“有力”;宋代苏颂《本草图经》称茶能“固肌换骨”;明代朱棣《救荒本草》称茶能“救饥”,鲍山《野菜博录》称茶能“调食”;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茶能“疗饥”。此外,还有茶能“轻身换骨”、 “治疲劳性精神衰弱症”、“羽化”之说。
  15.养生益寿。宋代苏颂《本草图经》称茶能“去宿疾,当眼前无疾”;明代程用宾《茶录》称茶能“抖擞精神,病魔敛迹”;清代俞洵庆《荷廊笔记》称茶能“养生益”。还有茶“久服,能令升举”之说。
  16.其他功效。古人还提到茶叶的其他营养与药理功效,如苏轼《格物粗谈》称茶“烧烟可辟蚊”;《本草纲目》称“浓茶能令人吐”; 《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消膨胀”,张璐《本草逢源》称茶能“开郁利气”等。
  参考文献
  [1]刘承恩,时令茗荼[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12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2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