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品味语言中走进作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言是传达作品意义的媒介,任何作品都离不开语言,语言又显示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意义和审美价值。语言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基本层面,正因为有了语言,我们才能看到李白豪放洒脱的梦游天姥的情景、杜甫沉郁悲凉的登高场面,也才能看到朱自清心中恬静柔美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眼中深邃静谧的地坛图景;正因为有了语言,我们永久地记住了贪婪虚伪、吝啬卑鄙的守财奴,自欺欺人、愚昧无知的阿Q。
  鉴赏文学作品从品味语言入手,离开语言文字的鉴赏,语文教学的智育、美育、德育都将落空,所以语文教学要突出文学语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学语言的水平。品味语言的方法很多,这里从聆听、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比较这六方面进行探讨。
  一、聆听
  指导学生用心听作品朗读,并在头脑中再现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所承载的情感。在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带前,首先教会学生聆听的方法——抓关键词。如果有写景的语言,就抓描写景物特征的词;如果有抒情的语言,就抓直接抒发感情的词。
  播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后抓住了“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招摇、一潭、彩虹、寻梦、放歌”这些词,再现出诗中美丽的意象: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忍不住放歌。在聆听中,同学感受到了此诗的诗意美、建筑美、绘画美,也体会到诗人对康桥的赞美和眷恋之情。聆听法适用于品味诗词的语言,尤其是写景诗词。
  二、诵读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叶圣陶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者受用方面都有大的收获。”
  当学到《祭十二郎文》时,为了体会韩愈复杂的亲情,悲痛侄子的早逝,悔恨自己没有和他相守,伤感人生无常,宦海沉浮,让学生诵读精彩段落:“呜呼!其信然邪?其夢邪?……”读出“其、邪、乎”这三个频繁使用的虚词的不同语调,读出感叹句、陈述句、疑问句的不同语气,这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诵读法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最经久不衰的方法。
  三、体验
  指导学生分角色体验作品语言。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只有让学生体验了,语文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心灵,也才能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电影戏剧中,要求演员忘我投入,同样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让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品味语言也就达到效果了。
  角色体验最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其最高境界是排演课本剧。在戏剧单元中,举办年级课本剧比赛,同学们挑选课内课外的剧本进行排演,有的完全尊重剧本,有的进行了删减,还有的进行了再创造。为了把握人物之间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教师指导学生,尽量去揣摩人物的语言。
  例如,揣摩周朴园的语言,找出了叹词“哦”在文中的不同出处,并逐一分析包含有怎样的内心活动,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节奏读出这个词,如“(汗涔涔地)哦”,体现了周朴园被人揭出真相的窘迫、尴尬的心情,要读得短而轻。其次,找出句式上的不同,使用最多的是疑问句,逐一体会出包含有怎样的潜台词,如“怎么?”(用不着修墓),“什么?”(她还活着),要用急促、紧张的语气来读。然后找出个性化的语言:“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体现了自私冷酷的本质……通过以上对语言的揣摩,学生在表演中,能够准确表现人物的性格,并展示矛盾冲突。这样,《雷雨》这部戏剧就不需过多讲解分析,学生已能大体达到教学目标,了解戏剧的知识。
  四、入境
  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时,结合上下语境进行揣摩。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无妄也。”从字、句、章、篇的相互关系说明上下文(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结合语境的第一种方法是找出上下文中有没有涉及相同的内容,然后辨析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例如,在《药》中最后写:“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里的乌鸦揭示了什么意义?单独分析,无法体会出它的深刻内涵,但结合上文我们发现,原来在之前就出现过“乌鸦”,它是夏四奶奶祈求显灵的动物,如果如愿,它应飞上夏喻的坟顶,但它却直向天空,最合理的解释是愚昧的封建思想破灭,不让显灵一说实现。
  结合语境的第二种方法是找出这句话相关的背景情况,如《祝福》里鲁四老爷的两个“然而”,前一个“可恶!然而……”是在人家说他家女佣祥林嫂被人家在大白天公然绑走,有损他家体面的情况下说的,“然而”后面的内容是,既是她婆家人来要她去,我们也无可奈何,反映的是他的封建礼教观念;后一个“然而”是在卫老婆子说“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后说的,其后面省略的内容是要找一个像祥林嫂那样既不惜体力又不论工钱多少的人难啊,反映的是他自私自利的一面。
  现代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现代汉语》中明确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其意义。”
  五、想象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去理解人物、感悟主题。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而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
  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一般情况下,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运用想象区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运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因此,可以说,想象能力有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一个标准。当学生品味人物形象或主题有困难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反面设想一下,人物如不这样做,还有别的选择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如在《项链》中,当学生通过直接的人物行动、心理等描写分析后,得出她的爱慕虚荣等性格后,笔者说,玛蒂尔难道只是这么一个人吗?你们要尽可能挖掘其性格的多样性,学生又找出了她的诚实、勤劳等,接着就沉默下来了。这时,笔者提醒他们说,你们能否从反面想想,玛蒂尔德除了借钱赔项链外,还有别的高招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她可以去向朋友说明,以求得朋友谅解,这样,即便是真项链,朋友或许也会打折,毕竟朋友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笔者又问:“她不这么做,说明她的什么性格呢?”学生答,她有强烈的自尊心,她不愿向朋友诉苦以求怜悯。有的说,她可远走高飞,她不这样做,反映了她的诚实;有的说,她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美貌走一条捷径,毕竟舞会上连部长都注意到她了,她是完全有条件借此攀上高枝的,她不这样做,反映了她的自尊……想象之門一打开,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人物形象也就丰满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古希腊学者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想象,就是那点燃希望的火把,运用得当,定能燃起熊熊篝火。
  六、比较
  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语言的妙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林黛玉进贾府》中,把王熙凤和林黛玉的外貌描写进行比较,发现王熙凤侧重于服饰描写,写出了她奢侈俗气、追求荣华富贵的性格,也显示了特殊的身份;林黛玉没有服饰描写,是为了写出她追求内在气质的性格,更好地表现她的灵秀气、孤傲气、书卷气,如果无法写出她合适的服饰装扮,不如不写。肖像描写上,王熙凤重实写,写出了她的五官身量,表现她阴险虚伪、左右逢源;林黛玉重虚写,写出了她的眉眼体态,表现她超凡脱俗、多愁善感、清丽淡雅。
  除了一文中进行语言上的比较品味外,还可把同种题材、同种体裁的两文或多文的语言进行比较。同样是序言,《〈呐喊〉自序》是朴实的叙述性语言,《胡同文化》是幽默的口语化语言,《〈宽容〉序言》是含蓄的寓言式语言,《〈名人传〉序》是慷慨的激励性语言。另外,还可以比较字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音词和非叠词相比,更体现出原文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品味作品中的语言,是走进文本,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品味作品中的语言,是把握主旨,提高鉴赏能力的关键;品味作品中的语言是体会特色,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