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寓言之特质 彰寓言之效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寓言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口头创造的一种文学作品,以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揭示发人深省的大道理。《伊索寓言》既承载了一般性语言的基本特点,同时也蕴含着属于自己的特点。笔者依循着“伊索寓言”的特点,将寓言文本所能彰显的效益最大化。
一、紧扣文本形式,洞察《伊索寓言》外显特点
学生对寓言故事本身并不陌生,早在三年级就已经接触过《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古典寓言故事,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画龙点睛》也都有所接触,对于寓言的认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为此,教师可以在“小故事+大道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伊索寓言”的特征,但这种特征绝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的,而需要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自主发现。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富有针对性的阅读,紧扣《伊索寓言》的形式特点展开思考。这样很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发现:首先,《伊索寓言》不仅讲述故事,还在故事之后以最为简洁的语言简单介绍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其次,《伊索寓言》都是以各种小动物作为主人公来描述故事的。有了这样的发现,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停留在现有的成果上,而是组织学生重新回到故事中,展开了两个层次的阅读:第一,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将课文中选择的三篇寓言故事解剖开来,合理划分出文本故事板块和道理板块,对《伊索寓言》的这一特点形成更加感性的认知;第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罗列出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感受其篇幅小、人物小的特征,与其揭示的道理形成了更加强烈的对比。
在寓言的感知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双重体验,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感知文本内容,才能为后续的深入教学奠定基础。
二、聚焦文本故事,复述《伊索寓言》情节内容
寓言本身就是故事类文本的一种,很多教材对寓言文本的教学都提出了复述故事、讲述故事的要求。由此可见,复述文本内容已经成为了寓言教学的基本任务。只有在反复朗读、深入复述的基础上,才能为学生感知《伊索寓言》的特点、洞察其内在联系奠定基础。
由于这篇课文中选择了三篇《伊索寓言》,对故事内容的复述就容易产生重复机械之感。为此,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展开不同形式的复述。首先,在复述《狐狸与葡萄》一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狐狸与葡萄之间的联系,紧扣“看葡萄”“馋葡萄”“够葡萄”“说葡萄”的逻辑顺序,将一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形象展现出来。其次,在复述《狼和小孩》时,教师则指导学生紧扣小孩两次说谎时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结果展开复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活动就一下子串联在文本的故事情节中。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转换复述的视角,将关注力聚焦在牧民身上,让学生感受连续说谎所造成的害处,为后续道理的感知揭示奠定了基础。最后在《蝉和狐狸》一文的方法指导时,教师则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提出自己复述的方法: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紧扣蝉和狐狸的一组对话展开复述,抓住两段对话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语言感知上;有的学生指出可以为情节发展罗列小标题:想吃蝉、诱骗蝉、识破狐狸,就可以依循这样的顺序讲述故事。
寓言教学的核心是要感知其蕴含的哲理,但这一过程必须要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为基础,否则就会陷入拔苗助长的尴尬之中。本案例的教学,教师就引导学生将对寓言故事内容的感知寄托在故事的讲述上,巧妙地整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洞察故事提供支撑。
三、依托事理交融,感知《伊索寓言》内在联系
由于《伊索寓言》在文本形式上直接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揭示了出来,这就使得常规性寓言教学中提炼故事哲理已经完全不再需要,但我们是不是就应该直接采取 “拿来主义”,对这些现成的道理机械地背诵呢?显然,这样的教学机械而生硬,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悦纳,我们需要组织学生在深入细读的过程中梳理道理与故事内容之间的联系,强化对故事的理解,对道理的品悟。
三个故事的教学,我们可以选择其中难度相对较大的《蝉和狐狸》作为重点研读的对象。首先出示文本中揭示道理的语句,随后提炼出道理中的核心元素,如“别人的失败”“眼前的利益”“时刻保持警惕”,并找出其与故事内容相关的情节,如“别人的失败”在文中是指什么?展现在蝉面前的“眼前的利益”究竟是指什么?蝉是怎样“时刻保持警惕”的?将文本中揭示的道理与故事进行有机统整,形成对应联系,梳理出故事与道理之间的联系。有了这样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尝试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在学习《蝉和狐狸》一文中积累的方法自主學习《狐狸和葡萄》《狼和小孩》这两个故事。如在交流《狐狸和葡萄》时,就可以让学生将“无能为力”“做不成事”“时机没有成熟”作为关键性因素,与故事中的细节进行感知与对照,将道理的认知推向深刻。如在分享《狼和小孩》时,就可以扣住“一贯说谎”说明小孩已经好几次说谎,可以抓住“即便说了真话”洞察连续说谎的危害,最后通过“没有人能够相信”理解牧民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感受这些道理背后所蕴藏的真实意蕴。
纵观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首先依循着《伊索寓言》将道理直接揭示出来的特点,将梳理文本故事与道理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的核心。在明晰了作者语言表达简洁和精准的特点之后,教师再适度拓展一些其他的寓言,并让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写法,进行道理的揭示,与原文中的故事揭示形成对比,将比读和感知进行有效统整。
四、创设故事分享,拓展《伊索寓言》阅读范畴
教材中很多经典的文本都是选自名家名品,编者之所以编选这一类文本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要将这些课文作为一个拓展阅读的价值点,让学生关注的视野从一篇课文扩展到一本书。因此,教师就需要拥有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实现从文本向书本过渡。在上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已经借助道理的揭示,尝试了由“篇”向“类”的转变。在对教材中的《伊索寓言》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对学习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提炼。首先,紧扣故事发展的细节讲述故事,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其次,借助后面揭示出来的道理,引导学生梳理道理与故事之间的内涵联系。有了这样的方法支撑,学生的阅读思维逐步扩展到书本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选择了两篇典型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课堂中直接出示,组织学生依照学习寓言的方法来梳理文本、感知道理,对总结提炼出来的方法进行实践性运用。其次,在开展阅读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 《伊索寓言》故事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讲述故事、补充故事、猜测道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寓言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围绕着狐狸的分类、狐狸的形象进行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探究,或者以其他动物作为研究的主线,组织学生展开细致化的阅读,从而提升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真实感知。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行了质的提升,让学生分别经历了两个层次,单独篇章阅读和系列化的主题阅读,在不断丰富《伊索寓言》阅读范畴的基础上,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朝着不同的方向开展,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伊索寓言》既具有寓言类文本的一般性特质,同时也带有其独有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感知寓言特质的基础上,从故事到道理,从复述到梳理,从一篇文本向一本书不断进展,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沿湖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张 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9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