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核心素养,让听、唱练习走进中学生的心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中学生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也随之建立。本文通过对音乐课堂中听、唱练习的教学实例,探讨和思考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江南小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2017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所述,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包括审美的感知、艺术的表现和文化的理解等方面。其中,审美的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无疑是广大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学阶段音乐课堂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最有实效的教学就是课堂的听、唱练习,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如音乐课堂过度娱乐化、艺术内核空心化、学生感受单一化等问题。本文通过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聚焦核心素养,谈谈利用听、唱练习让音乐课堂回归育人本质的一些感悟。
  一、注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提高“听力”
  审美的感知是发现艺术之美,捕捉和欣赏艺术之美的能力,是包括各类感官在内的外界感受和内在情绪的关联过程。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听”,对学生听能力的培养是培育其审美感知的重要步骤。当然,这里的听的能力不仅仅是指倾听事物的能力,还包括捕捉音乐对象艺术内涵的能力。面对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利用他们好奇心强和情绪易感染的特点,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感知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音乐风格、体裁形式乃至情绪感受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实现“听”的锻炼。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的《无锡景》一课为例,笔者在歌曲教学中细化了聆听的环节设计。
  (一)利用配乐视频,辅助建立歌曲场景
  课堂引入阶段,笔者借助一个以《无锡景》作为背景音乐的地方旅游宣传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场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互动融合提取信息。美国心理学家塞尔格曼认为,帮助学生建立场景能让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活动本身。而视频中无锡的美景和歌曲相得益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歌曲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对《无锡景》一曲的好奇心和认同感。为课堂积极活跃的气氛定好了基调。
  (二)辨节奏、识乐器、抚旋律,认识歌曲架构
  歌曲的聆听、艺术的感受本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活动过程。认识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才能更好地体会歌曲的思想意境。认识各类乐器,了解它们各具特点的音色和表现力才能更切实地感受歌曲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无锡景》一曲2/4拍的节奏配合婉转悠扬的旋律将地方美景徐徐道来。特别是在曲调上,起、承、转、合四部相互配合,一个高转后的徐徐下降,让人仿佛坐在小舟上沿着江南弯曲的小河顺流而下,欣赏沿途的美丽风光。乐器中大量使用了管弦的丝竹之音,柔和的音色将江南水乡的意境营造得更加丰满。学生对歌曲各个要素的聆听能力和把握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这种结合相关音乐知识的递进式倾听训练是音乐课堂中感受和欣赏领域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赏风格、知内涵,提升音乐教学价值
  民族特色的音乐中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和文化。教师更应注重引导学生聆听作品的核心内在,推动学生对作品独特风格特征的感悟。《无锡景》是以江南吴侬软语演绎的小调歌曲,歌曲为五声宫调式,在民间流传已经过百年。歌词几经变化,多以描述无锡的风土人情和江南的历史名胜为主,结合清新流畅的曲调可谓是江南水乡美景的最佳配乐。在解析歌曲结构后让学生重听歌曲的起、承、转、合四部分。然后在课堂的提升阶段,以曲调为基础,对比聆听同为江南小调的茉莉花,让学生感受江南小调的精髓之处。
  音乐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笔者在教学中更注重音乐学科的听觉规律,运用抓关键、对比听等方式促使学生对音乐文本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内涵的感受能力进一步加深,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听”是人们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全面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唱”是人们对音乐艺术最普遍的表现方式,也是音乐教学训练的起点之一。
  二、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唱出自己的情感
  歌唱是中学生的基础能力,不过,当下的音乐课堂有不少片面追求娱和多样化的现象,往往对歌唱等基本能力的训练有所忽视。这种片面追求课堂形式与气氛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与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违背了音乐学科教学发展规律。教师应该让歌唱教学以简单实用的形式重回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歌唱表达心中的艺术之美。还是以《无锡景》一课为例,笔者以三阶段的歌唱实现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一)读谱,低声吟唱
  通过歌唱表现音乐之美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学生对歌谱的读取能力是其歌唱时自由表现的基础。《无锡景》的简谱工整明晰,曲调悠扬、节奏舒缓,是中学生练习读唱的良好对象。笔者在最初的视频引入后设计了学生读谱吟唱环节,让学生练习读谱能力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声音近距离体会《无锡景》的曲式特点和意境。
  (二)律动,大声齐唱
  中学生要能够自信地、有情感的演唱歌曲,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齐唱较独歌唱更有效率。笔者安排学生在熟知歌曲架构后用热情的声音大声齐唱,并通过团体的手势变化、躯体摆动等动作来表现歌曲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无锡景》一曲中有不少吴方言的特别发声方式,个体通过跟随团队的脚步更容易接受这些特点,矫正自身的不足,同时也不易挫伤唱好的信心。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本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音乐课堂更多地应该成为全体学生艺术表现的舞台。
  (三)取意,改编再唱
  艺术的表现力侧重的是意境和内涵,而不是外在的形式。《无锡景》一曲用音乐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但多是无锡的特色。为了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笔者结合故乡常熟的特点重新进行了填词,改编成了《常熟景》。让学生在最后的改编再唱环节中用常熟的方言对家乡进行歌颂。借助对故乡的骄傲和热爱增强对这一江南小调的理解并更好地实现艺术表现和情感抒发。
  音乐的表现力主要是真挚情感的表达。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死板现象。”想要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增强他们歌唱的表现力还有很多其他的切入点,比如《长江之歌》中的爱国情怀、《青春舞曲》中热情洋溢的青春感悟等。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载体。引导学生唱前多倾听、唱时多动情、唱后多思考,突出情感体验和共鸣,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三、发挥教学的感染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同感
  无论是静心的聆听和感受还是抒情的歌唱和表达,对音乐艺术的认同和情感是促使学生提升艺术核心素养的内在动力。音乐教育其实也是情感教育。让音乐的聽、唱教学深入学生内心,唤起他们内在的情感和对音乐的热情。在学习音乐艺术形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他们的情感,增强艺术表现力。
  一听一唱、一静一动、一入一出,拉近了学生和艺术之间的距离,推动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当我们的学生认同并习惯用音乐表达自身感受和情感的时候就是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的时候。
  作者简介:傅晓涵(1981—),女,江苏常熟,常熟市昆承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声乐、合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