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京剧社团模式下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培养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通过对京剧社团模式下学生多元素养培养的研究、观察,可以看出,在京剧社团模式下,学生通过对京剧唱腔、形体、文化等多元课程的学习,在品德品格、学科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这无疑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科多元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优良写照!
  【关键词】京剧;社团;多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社团指的是学生为了实现社团成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要,自愿组成的,按照相关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化学生组织;包含学生自上而下设置的相对专业性较强的团体。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夯实了学校的文化底蕴,是培育学生多元素养发展的载体,更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8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贯彻与落实,“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进入校园,细化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以及各项活动、社团的开展及建设之中。
  京剧社团作为笔者所在学校一大办学特色,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办学,聘请五名专业京剧演员为专职教师,其中两名为国家一级演员。他们功底扎实,言传身教,长期驻校授课,为确保京剧课程授课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15年成立以来,每年吸纳四五十名学生入团,年级跨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内容涉及唱腔、形体、文化等多领域。并在逐步发展中课程化、校本化。以传统戏曲为载体,弘扬优良传统,培育多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京剧社团作为国学社团之首,首当其冲被列为我校发展学生多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经过长达四年的追踪与调查,京剧社团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无论是在学科技能、表现力与创造力还是品德品格等多元素养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了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法对比研究发现,参与京剧社团的学生在审美感知力、艺术表现力和文化理解力的提升上具有显著成效。
  (一)审美感知(听辨力、感知力)
  虽然现今科技进步,教法革新,但京剧依然保持着“口传心授”的传统教授方式。京剧唱腔中的螺旋音、波浪音,京剧咬字中的尖字、团字、上口字,京剧念白中的京白、韵白,是任何一种乐器、录音设备所无法模拟的。因此要想传承地道的京腔京韵,还得回归最原始的“师傅教,徒儿(模)仿”的方式。
  这种“口传心授”的教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京剧唱腔的过程中,需要格外运用自己的耳朵去察觉京腔中细微的旋律走势以及韵味转变。将自己所听到的内化于心,并模仿着演唱出来。
  因此,经过京剧社团学习的学生,在旋律的听辨与模仿上具有较强的能力。这种能力在音乐课中的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更加细微地体察音乐中的要素变化,感知音乐所表达的深层情感,在演绎音乐的过程中也更加细致入微,富于情感性。无论在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歌唱、演奏等)上都比普通班的孩子表现突出。
  (二)艺术表现(舞台表现力)
  戏曲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它将故事情节内化于演员的表演之中,将其特有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我校,京剧社团的学生每年都会参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央视戏曲春晚的录制以及本校主办的文艺汇演等。多元的平台搭建,多彩的演出机会,使得京剧社的学生拥有丰富的舞台展示自我,表现自己。
  因此,京剧社团的学生相较于普通班学生而言,在艺术表现力和舞台表现力方面更胜一筹。
  (三)文化理解(本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戏曲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中流砥柱。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
  京剧形成之日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自1919年梅兰芳先生第一次携京剧现身国际舞台,京剧便以“Beijing Opera”的“中国歌剧”印象晋升世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代名词。角色迥异的油彩脸谱,精美绝伦的服装头饰,悠扬委婉的唱腔,清脆悦耳的念白,矫健敏捷的做打,写意虚拟的表演,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化身。
  二、综合素质
  (一)德育(忠孝仁义)
  京剧艺术历久弥新,享誉海内外,堪称“国粹”。用京剧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经典,弘扬民族精神。始终是我校京剧社团开办的宗旨。将京剧引入校园,既是贯彻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具体表现,也是创新美育、德育工作,借助戏曲文化,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抓手。学生通过实践,以“表演”的方式亲身宣扬“仁义忠孝”等传统美德,将一个个带有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的中国故事展现在大众舞台上。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使学生的品德品性在潜移默化中深受中国“忠孝仁义”等传统礼仪的洗礼。具体表现在京剧社团的学生更加尊师重道,他们更懂得谦卑礼让等国学精神。这点无论在其个人,还是班级氛围方面都有显著体现。
  (二)智育(表现力创造力)
  从科任教师的访谈记录可以看出,京剧班孩子与普通班孩子在课堂表现、学习成绩与音乐能力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课堂表现。京剧班的孩子思维较活跃,反应能力敏捷,课堂氛围活跃,且课堂参与度、喜好度、理解度、学习成效较普通班高。并且他们很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习成绩。京剧班孩子的学习成绩名列年段前茅。之前许多学生家长与老师偏见开展过多的京剧社团活动影响学生学习,拉低学生成绩,但从数据显示中,京剧班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每次都在不断进步中名列年段前三甲。在这之后许多家长与老师也都渐渐积极参与进京剧社团的建设之中,效果良好。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京剧文化中另一精神层面的渗透—吃苦耐劳。
  (三)体育(身体素质)
  京剧舞台艺术中,做功、打功一招一式均有其按部就班的程式性,“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儿”“子午相”等都是京剧形体修习中所必不可少的动作要领。京剧社团的学生通过长期锻造,体态、精神面貌等更加积极向上,表现出良好的身体素质。
  (四)美育(戏曲审美)
  在美育方面,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写意的综合艺术,其在有限舞臺空间中挥洒出无限自由的广阔空间,其戏曲空间可归纳为回环流转性、时空跳跃性、象征写意性、意象虚拟性四种特质,这些美学特质使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形式优美、意境高远、表现力丰富的独特魅力。京剧正以其传统戏曲抽象写意的审美文化影响着学生对“美”的审美标准,一种中国标准的审美。
  通过四年来的研究、观察,可以看出,在京剧社团模式下,学生通过对京剧唱腔、形体、文化等多元课程的学习,在品德品格、学科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这无疑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科多元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优良写照!
  参考文献
  [1]李劼.论中国古典戏曲的空间的审美特质[J].东华理工大学 抚州日报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