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审思历史,明辨笃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吴跃华老师在其著作《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前史考释》一书中,运用了整整一章共100页的篇幅重新认识“徐州名人”马可的童年。本文作者通过阅读该书中对马可先生童年经历的考释,进一步了解了马可先生许多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同时也对马可先生后来的创作、评论、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吴跃华;江苏师大;马可研究;考释;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马可先生是河南大学著名校友,知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2013年12月24日,为纪念马可先生诞辰95周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为这位杰出校友隆重举行了“马可作品音乐会”和“马可学术思想研讨会”,受到了音乐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场音乐会也作为“河南高雅音乐进校园”的专场演出,在河南省各大高校以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大学巡演二十多场,音乐会通过演绎马可先生的音乐作品,弘扬了马可先生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展示了该院的教学成果和音乐专业办学实力。
  马可先生是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时主持工作的副院长。2014年9月,中国音乐学院在举办50年校庆期间隆重召开了“马可学术思想研讨会”, 并举行了《马可选集》出版发行仪式,马可先生的母校河南大学更是出动近百名师生赴京献演了《人民音乐家——马可》专场音乐会,笔者当时以中国音乐学院在读博士、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的双重身份,全程参加了校庆期间纪念马可先生的系列活动,并撰写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丰碑——马可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发表于《人民音乐》2015年第2期。高度关注2018年6月,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马可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参与了6月下旬在河南大学举行的“马可学术思想座谈会”,马可先生的女儿马海莹女士和女婿关文杰先生应邀参加了座谈会,让我对马可先生的成就及成长经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018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联系上了江苏师大的吴跃华老师,就马可研究和戏曲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愉快地讨论,不久后就收到了他的赠书《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前史考释》(同时他还赠予了我院资料室一本),由于上述与马可研究的种种交集,首先认真拜读了该书中关于马可先生的章节,读后颇有些心得体会。
  吴跃华老师作为马可先生的家乡人,又恰好是一名音乐学者,因此对于人民音乐家马可的研究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好这个“地利优势”,否则吴老师文中所提到的历史文献甚至教材中的种种错误论述怎么会以讹传讹至今呢?在书中,吴老师详细梳理了研究马可本人的文章、电视节目和相关资料,去中国音乐学院调查马可档案、在徐州等地走訪调查,以亲力亲为、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大可能地还原了马可先生的童年经历,纠正了多位著名学者的文章当中对于马可成长经历描述的失实之处。吴老师作为一名患癌10年大学普通教师,经济上并不宽裕,然而他却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音乐学者的文化使命,数年来走访多位马可先生的子女、亲戚、老师和老邻居,以期重新认识“马可的童年”,其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吴老师在书中指出,《马可选集》编后提出要“重新发现马可,重新认识马可”,事实上关于马可音乐作品的研究很常见,但对马可本人的成长经历研究却很少见。其实研究马可本人的成长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更为重要。
  首先,吴老师在书中对马可的家世背景进行了追根溯源。对马可先生本人及其哥哥马路德的档案进行了调查,这是我第一次详细地了解到马可的家世背景和童年状况。马可一家受美国传教士葛马可及其夫人影响很大。父亲深知不识字之苦,因此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从小就被送进基督教会学校里读书。据吴老师考察论证,父亲在马可7岁左右时去世,而不是众所周知的5岁。父亲去世后,除了“粮食、房产外没什么收入”,马可的母亲当时不惜典房当地供子女读书。因此,马可认为他的母亲是他思想最初的启蒙者之一,她埋头苦干、苦尽甘来、勤俭模范等思想作风对马可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其次,吴老师在书中关于名字的考证读来有趣。他认为“名字有塑造和影响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功能”,因此不惜用数页的篇幅来考证马可及其儿女们的名字。关于马可本人姓名的由来,“马可就是基督教《马可福音》里圣徒的名字”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马秀芹的文章说:“据对葛马可南卡罗来纳州家谱考证,马可的名字应该是对感恩基督教引领人葛马可的纪念”, 因为马可家和美国传教士葛马可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关系,马可也为此崇拜美国文明、立志要“科学救国”。此外,他给女儿取名马海星,是为了纪念他的领路人冼星海,而另两个女儿马海玲、马海莹则取自《小二黑结婚》中最著名的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中“粼”和“莹”字。这些名字说明了马可先生对于音乐事业的热爱和投入,展现了他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也体现出他从一名基督徒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变化和心路历程。
  第三,吴老师在书中还以其大胆质疑、小心论证的精神对李凌、汪毓和、冯光钰、戴嘉枋、任实、郑培心等评论家、史学家以及马可的音乐老师等“关键人物”对于马可的不实演绎甚至错误解读进行了剖析,以更加确凿真实的材料还原了马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真相,并由此推断马可当时的心理。吴老师认为:“许多文章出现不实信息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太满足于‘人应该是什么’而不是‘人是什么’音乐是人学,音乐教育学更是人学,音乐家本身就是充满人的生命活力和复杂灵性的精神个体……应把马可当做活生生的人来研究,描绘他能动的生活过程,从各个不同层面探索马可那深远的精神世界。”
  第四,文中对马可从小所受的民族音乐熏陶进行了剖析。根据《江苏戏曲志》(徐州卷)和2004年孙柏桦文章《马可关心柳琴戏》推断出马可童年时代受到家乡戏曲的影响,一说起家乡戏他如数家珍。他说:“一个剧种的音乐唱腔发展,离不开剧种活动地区的音乐和语言。”比如马可创作的《南泥湾》与柳琴戏最著名的《喝面叶》中梅翠娥唱段有一定联系;《小二黑结婚》跟柳琴戏也有一定的联系;马可在评论歌剧《从军行》中立刻听出该曲有几段采用了《五更调》《十二月》的旋律……可见马可的民间音乐素养不俗。对民间音乐的感情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是笃定而深厚的。
  出于对马可先生研究的兴趣,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的相关章节,既有获得新知的喜悦,也有批判性思考与质疑,更有对吴老师不辞辛苦查找翻阅史料、亲自调查走访、呕心沥血多年集文成著的敬佩。此次通过阅读吴老师对马可先生童年经历的考释,我了解到马可先生许多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也对马可先生后来的创作、评论、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有了管窥式的了解。感谢吴跃华老师深入调查研究马可先生童年时期的史料,长期以来坚持笔耕不辍,树立了“审思历史、明辨笃行、结合实际、亲自考察”的学术研究好榜样,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吴老师这种对于学术问题严谨认真的考释态度,不畏“权威专家”们根深叶茂、影响力大,敢于提出异见、挑战“学术权威”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反观作为马可先生母校的音乐老师,对于马可先生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情。应深入研究马可学术思想、学习马可精神,沿着马可先生曾经奋斗过的足迹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吴跃华.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前史考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尚永娜(1977—),艺术学博士,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