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专业集群建设蕴含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培育学科专业特色的重要策略,也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應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专业集群建设应更加注重学科的支撑引领,更加强调专业的链式集成,更加突出产教的深度融合。在实践思路上,应调研先行,明确“建什么”;统筹谋划,清楚“怎么建”;制度保障,确保“建得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专业集群建设 价值 实践
[作者简介]叶怀凡(1982- ),男,四川渠县人,四川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四川 达州 63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度重点项目“四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SA021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9-0103-05
“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系列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仅牢固地确立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而且积极开展了应用型本科办学的实践探索,积累和形成了诸多有益经验。其中,实施专业集群建设被誉为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动力源”和“加速器”,正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所推行。本文拟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内涵特征、现实价值和实践策略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对促进新时代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发展有所裨益。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内涵特征
专业集群的概念源于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与变迁。我国对专业集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最早出现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时间大抵上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等三部委于201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对转型发展高校提出了专业集群建设的任务,由此推动了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实践。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聚焦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展开了理论研究。其中,吴仁华教授对专业集群建设所做的概念界定颇具代表性。他认为,专业集群建设是指“适应产业链和创新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将若干个服务于特定产业链各环节或层次人才需求的且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专业,按照一定的结构或规则集合在一起,实现创新要素集聚与资源共享”。与此同时,部分学者还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内涵与特征。从他们的相关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和辨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独特内涵与鲜明特征。
(一)更加注重学科的支撑引领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办学中两个永恒的话题,他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且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表现出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联系。一般来说,办学层次越高的学校,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联系越紧密。高职院校主要是面向职业群或岗位群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各专业间的关联性主要体现为职业关联或岗位关联,学科关联的显现度不高,因而在实施专业集群建设时,往往较少讨论和涉及学科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其办学层次为本科,部分高校还达到了研究生教育层次,故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只强调专业建设,而应更加注重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和引领。相应地,其专业集群的布局和建设也应与高职院校有所区别,不能仅仅以“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或“与学科对接的学科联系”为基点与依据,而要以“以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的“职业联系与学科联系的复合”作为专业集群布局的基点和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应更加强调学科的支撑或引领作用,旨在建设基于学科基础或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的专业集群。
(二)更加强调专业的链式集成
专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系统,既不是“专业集合”,也不是“专业集中”,更不是若干专业的拼凑与堆砌,而是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与产业链上若干个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具有较高对应性和契合度,并且存在内在密切联系的专业集聚。《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发展高校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从现实来看,同一产业链上的岗位之间,大多在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等方面存在紧密关系,对岗位人才的职业规范要求往往也比较一致。如果能够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相融合,既有利于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集群的布局与建设上,应更加注重以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为“逻辑链”,“依链集群、以链集群”,即以区域的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围绕某一产业上下游发展要求,以专业互补和专业互错的形式,构建以服务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主干专业为主的专业链,形成校内和校际间的若干专业集聚体,形成为集群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具有特定衔接关系的专业链,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紧密对接、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更加突出产教的深度融合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产教融合发挥着重要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作用。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提出“产教融合”,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再到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产教融合”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把转型高校的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并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的建设目标与任务。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以“道、形、器”为隐喻,那么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为“道”,产教融合则为“形”。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依据区域经济特点,深化产业属性和规律认识,构筑各自的“器”,方能产生有效“器能”,以铸就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国之大器”。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专业集群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产教融合、校地互动的理念,切实解决生产一线急需的关键技术难题和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学校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社区的大学”,在更大的空间和更宽的视域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专业集群。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尽管高校的职责和功能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人才培养从来都是高校最基本、最核心的职能。这既是高校与科研院校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价值所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全面、更广泛。受传统办学思维的影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是在特定的专业框架内开展的,专业设置过细,各专业都有自己专属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模式虽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但不利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要求。而以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为构建依据的专业集群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间的学科界限,还会衍生诸多交叉学科和复合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来,既实现了培育主体的多元协同,也促进了学生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交叉学习,接受不同学科专业的教育熏陶和技术引导,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培育學科专业特色的重要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就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实际情况来看,培育和形成办学特色应立足于学科专业建设,以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全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优化和健康发展,最终培育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新时代高教40条”也强调,要“结合区域内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但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一些新建高校,不顾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要,没有切实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导致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困难,出路不畅,对学校的办学声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通过实施专业集群建设,不仅能够使得集群内各专业确立相对一致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在较短时期内积聚各方面的优势,培育和形成特色,还能推动关联专业的融合、共生,以及拓展和衍生新兴专业,从而培育和形成新的专业特色。
(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是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融地方性、高教性、应用性于一体。因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可能不仅仅是基本职能,更是一种办学价值和办学追求,是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体现,同时也是吸纳外部办学资源、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难以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的产业结构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类型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而教育与经济的“服务”与“依靠”关系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在专业建设上,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最适合从专业建设切入。加之专业集群本身就具有“亲产业性”的特征,是以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按照区域产业结构的要求,围绕某一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形成的专业链,其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依托集群内各专业所开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显然,这对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办学资源是一切办学活动的基础。但从当前绝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既普遍面临着人、财、物等办学资源不足的困境,又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有限的办学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窘境。而这在专业建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专业“小、散、弱”,已基本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普遍特征,导致办学资源的投入比较分散,不仅难以发挥资源的最佳使用效益,而且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专业集群建设的资源整合功能,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还能够促进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形成精准、精简、集约的资源投入态势,从而进一步节约专业的办学成本,提高专业的办学实力和学校的办学效益。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关系来看,相同或相近的学科基础、工作岗位和技术领域,使得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践平台、校企合作等建设要素共享融合成为可能。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专业集群内的专业一般是学校依托某一学科基础相对具有优势或特色的专业衍生而成的一类专业,群内大多数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必然会形成基于相同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专业团队,有利于共建共享有限的师资队伍。同时,实施专业集群建设还有利于教学用房、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实践逻辑
(一)调研先行,明确“建什么”
与产业集群的集聚性效应不同,专业集群不会主动集聚,因此需要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建什么”。但这种顶层设计不能依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提出,更不能人为地主观臆造,而是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办学的内外实际条件出发进行整体谋划、统筹发展。一般来说,在专业集群建设的顶层设计阶段,应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前期调研。一是要调研“校”情,摸清家底。主要是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情况、师资队伍结构、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基地等办学基础条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查找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二是要调研“地”情,了解需求。重点是调研地方特别是学校所在地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规划,同类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情况,兄弟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好的经验与做法等。三是要调研“产”情,研判形势。主要是调研拟集群专业和准备对接的产业或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该产业或行业对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需求层次及校企合作意向等。调研结束后,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校专业集群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任务、路径及支撑条件等。特别需要重视的是,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制定专业集群建设规划时,既要考虑当下的人才供需矛盾,又要前瞻性地发现未来区域经济、产业调整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对于一些发展潜力巨大、地方产业急需的专业集群,即使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条件暂时还不是完全成熟,但只要分析判断准确,就应及时进行规划,尽早搭建平台,然后再逐步发展,否则就容易错失良机。 (二)统筹谋划,清楚“怎么建”
专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要自上而下,统筹推进。首先,要明确建设责任。学校党委行政是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决策机构,对建设规划、建设内容、检查验收等重大事项进行部署和决策。校学术委员会对学科专业群建设中的重大学术事务进行咨询指导和评估论证。其次,要理清建设思路。一般来说,对基础较好的优势专业集群,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强与行业的联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大做强、做精做特,尽快出人才出成果出影响。对新组建的一些非优势专业集群,可以按照“先入群,后调整”的原则,前期根据产业链需求将所有相关专业全部入群,在建设过程中,再根据产业的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专业集群内的专业,逐步淘汰服务产业链关联度不高的专业,及时增设与产业链需求相关的新专业并将其纳入专业集群,不断推动专业集群的整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础较好的优势专业集群,还是新组建的一些非优势专业集群,都不会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产业集群的变化以及本校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因而,在专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学校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科专业实际,适时对集群内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不断补链、延链、强链。
(三)制度保障,确保“建得好”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不是一项简单的操作性变革,而是对其管理模式、发展理念、发展机制的战略性变革与创新。因此,需要全面推进基于专业集群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使管理体制与专业集群建设及相关改革相呼应、相匹配。要建立健全专业集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专业群带头人的选拔及聘用考核、专业集群内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机制、专业集群内课程建设机制、专业集群内的招生与转专业机制、以专业集群为基础的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的机制、以专业集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机制等配套的规章制度。重点要遵循“目标导向、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原则,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绩效考核,及时跟踪指导。要定期对各学科专业群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根据考核结果和建设绩效,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动态调整。要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专业群加大资源保障與投入力度,对建设成效不理想的学科专业群查找原因、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顾永安.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
[2]梁梅,於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7(1).
[3]柳友荣,廖文秋.新型大学:“型”在何处[J].重庆高教研究,2017(4).
[4]潘懋元,车如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乔毅.产业链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8).
[6]吴仁华.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
[7]钟昆明,曾诗岚,马宇,等.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模式及其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7(2).
[8]周洪波.地方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建设思路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32).
[9]朱中伟.新常态下地方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