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形象在中学美术社团中的应用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力求将具有襄阳地方文化资源的《三顾茅庐》故事,融入中学美术社团教学中,通过五谷杂粮画进行表现,让学生能够加强对襄阳本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三国人物形象;手工;社团
本文将三顾茅庐中的人物故事情景运用于五谷杂粮画创作之中,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评价开展,让学生能够体验文化的本源和动手实践的乐趣。五谷杂粮画作为一种民族特色工艺,在中学社团的美术课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开发意义,让老师能够让民间工艺技法融入美术课程,进而丰富校本课程,优化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学模式。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襄阳地域的三国文化
襄阳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多处以三国文化主题的名胜古迹,如风景区有古隆中、黄家湾等景点,有《三顾茅庐》、《隆中对》等典故。
2、三國人物形象的范畴
三顾茅庐是发生在襄阳古隆中,曾经刘备带领关羽和张飞三访诸葛孔明先生,最终刘备以诚意打动孔明先生卧龙出山,三分天下,成就霸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性格迥异,三顾茅庐也由此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谈。刘备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任;诸葛亮足智多谋、谦逊有礼、胸怀大志、忠心耿耿;关羽勇猛过人、正义豪气、忠义有情、狂妄轻敌;张飞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粗中有细、莽撞勇猛。以这四个人物形象作为表现对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更多创意空间。
3、三国文化融入中学社团
三顾茅庐故事融入中学美术社团课程,带领学生实地调研,加强对历史典故的理解。在中学开展美术社团课程,围绕地方历史典故展开,有助于影响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熏陶,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学美育的成长历程来看,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开发孩子思维创意和专注力,起到兴趣启蒙和情感升华。
二、襄阳三国人物故事融入中学美术的现状
笔者通过走访襄阳市十余所中学,以座谈、问卷的形式,针对襄阳地方文化的植入情况和手工课程开设情况做了一定的调查,并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将存在的现状归纳如下:
1、中学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尤其美术教师缺口较大。很多学校仅有一名美术老师,在教学中无法普及所有教学班,同时也因高年级教师倾向文化课程,因此仅在七、八年级开设美术课。
2、美术课程的开设以欣赏为主,受到教室空间和材料制作的限制。中学美术课本中涉及较多的手工课程,老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准备教学材料,学生也因经费问题无法配备工具和材料,因此美术教学中学生参与性效果一般。
3、襄阳文化资源在美术课程的植入中,几乎涉及较少。存在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对当地的文化并未做系统的研究,同时也因为人物形象的绘制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在教学中也涉较少及三国文化。
三、中学美术社团开设的实施策略
在针对以上问题的情况下,在《襄阳市中小学校“乡村少年宫”建设实施意见》的背景下,笔者选择了部分学校,将三国文化融入中学美术社团课程,实现教学资源和民间工艺的对接,有效拓宽了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效果。笔者以襄阳市某某中学2018年社团教学的基本情况为例,展开教学实践。
1、开设校级社团,遴选对手工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教学班。2018年度共有57人选择创意手工社,其中七年级27人,八年级30人。
2、从校外聘请民间艺人、文化学者进入中学担任美术课程教师,解决了学校因师资不足在手工课程开设中的制约因素。
3、精心设置课程,打造校本课程,体现地方特色。因从校外聘请的师资一直在从事襄阳文化研究,对地方的文化资源和民间工艺较为熟悉,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践,促进中学美术绘本课程的日益完善。
四、三顾茅庐中人物形象在创意手工社团教学中的实践
以三顾茅庐故事为元素,从中凝练具有代表性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四个人物形象,通过五谷杂粮画等媒介进行教学设计,以符合美学语言、形式美感的手工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引入教学,以期为中学生接触优秀的地方智慧文化提供一条合适的方法、道路。
五谷杂粮画作为汉族的一种传统艺术,一直在民间流传,主要用来起到装饰美的作用。一般是取材各类五谷杂粮,用胶水通过粘、贴、拼、雕等方式,根据艺术的需求装饰成风景、人物、卡通等形象,运用绘画的各种技法呈现出色泽鲜艳的画面。五谷杂粮画的工艺流程,是在木板上先绘制图案,然后用不同媒介的胶水将五谷杂粮粘贴在图案上,形成色彩丰富、具有自然肌理的艺术形象。
1、人物形象的设计与绘制
通过讲解三顾茅庐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对“三顾茅庐”中涉及的人物形象,进行图案提取开发设计,提炼出中学生能够绘制的简易线描;对《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着色表现,偏于中学生能够更好掌握色彩的搭配关系;对《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文字搭配,传递生动的传达故事情节和韵律。
2、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表现
五谷杂粮画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谷物类、豆制类食材,主要以大米、黑米、小麦、绿豆、黄豆、黄豆等食材。结合人物形象性格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表现相应的性格色彩,更加直观的装饰效果。
3、根据图案进行塑形
在编制好的图案上,先用大小比较匀称的豆子沾出外轮廓线,在根据不同的色块进行填充,达到完整的图画效果。
五、对传统工艺融入美术社团的启示
学生参与热情较高,好奇心较强。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运用地方文化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作画,对画面的好奇心较大,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互动,并能主动思索人物之间的形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选择该社团的学生是喜欢和擅长动手制作的,在教学组织实施中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投入课堂,因此能够达到教学设计预期的目标效果。
教学组织形式丰富,易于把握。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较弱,在形象绘制中对形体把握不准,因此我们采取图片拷贝的方式,这样节约了课堂制作的时间,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基础较弱,塑形不准的问题。在五谷杂粮粘贴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精心粘贴,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取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选用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来作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易于掌握其制作方法。
五谷杂粮画工艺与三国文化相衔接,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课程的应用实践,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讲授方式,实现了课程的操作性;课程的参与性,改变了学生为主的课堂角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主动性;地方文化资源的衍生,教学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做到了活教活学,形式多样;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索,加强学生对民族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刘稼薇.浅析民间工艺美术作为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利用时教师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5).
[2]张传燧.本土课程教学论:实践呼唤与理论自觉 [J].课程教材教法,20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2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