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业、土地投入对稻农技术效率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江苏句容345个水稻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本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组比较不同兼业程度稻农的水稻生产行为差异,并根据数据包络法(DEA)测算各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发现随着兼业程度加深,稻农的水稻种植面积和技术效率显著下降;本文通过技术效率值、兼业程度和种植面积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以水稻种植面积为中介变量的兼业影响稻农技术效率的路径,研究发现兼业程度加深导致稻农减少水稻生产中的土地投入,最终导致稻农的技术效率低下。
关键词:农户兼业;土地投入;水稻生产;技术效率
一、引言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给予了农户生产的自主性,农户可以自由分配家庭劳动力资源,在农业比较收益较低的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小农普遍倾向于将部分劳动力投入非农部门,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城市门槛的逐渐降低,为这部分农业劳动力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农户兼业应运而生。
近年来,农户兼业阻碍粮食生产力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不少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生产出现弱质化、兼业化现象。粮食作为土地密集型作物,土地投入的多少对粮食产出影响较大。因此,本文拟研究稻农如何在作出兼业决策的同时分配水稻种植中的土地投入并进而影响水稻生产效率,这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描述性分析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12月在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及其周边,对水稻种植户2018年水稻生产情况的抽样调查,共涉及14个行政村。调研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劳动力的年龄、人数、受教育程度;家庭的收入、人口、住址等)和水稻生产情况(稻田的块数、面积、来源;投入产出等)两大部分。发放问卷350份,去除缺少关键信息的无效问卷,最终得到34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98.6%。
2.理论分析
从要素替代角度出发,农户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存在两方面的影响,农户非农就业时间越长,导致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数量和质量下降,造成农业产出下降;同时,非农收入的增加缓解了农户的资金约束,使得农户可以购买高产种子、高效化肥、雇佣劳动力和租用机械等,对农业生产有正向影响。由此,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取决于双方博弈的结果,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农业要素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尤其是土地市场的不完善,劳动力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往往超过了资本。也有学者指出,农户是风险规避者,在非农收入较高且稳定的情况下,农户农业资本的投入会减少。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1:稻农的兼业程度越高,水稻生产效率越低
一方面,随着家庭中用于非农生产的劳动力增加,必然导致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相对稀缺,尤其是那些不能通过机械、雇工替代的田间管理;另一方面,非农就业时间越长,也即非农收入越多,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越小,农户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减弱。这样一来农户为了适应相对稀缺的劳动力很可能会缩小农业生产规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降低土地投入。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2:稻农的兼业程度越高,水稻种植面积越小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载体,其规模大小影响其他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实现土地与资本、土地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带来配置效应和成本效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3:水稻种植面积越小,水稻生产效率越低
3.模型构建
模型中的主要变量:土地投入(自变量)、兼业程度(自变量)和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因变量)都可以得到具体的数值,因此不需要构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为避免饱和模型问题,本文引入了一个仅对兼业程度和效率有影响的辅助变量,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年),本文认为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学习能力越强,越容易掌握新技能,获取非农就业机会越大,则兼业程度越大、水稻生产效率越低。
三条路径都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作用方向与预期一致。由此,本文认为假说H1、H2和H3都得到了证实。H1和H3标准化后的系数值较高,可以得出兼业程度、种植面积对效率的影响较大,解释了大部分的技术效率变异。具体而言,兼业程度对效率的影响为-0.3,表示从农业兼业户转向非农兼业户,稻农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下降0.3;水稻种植面积对效率的影响弱于兼业,为0.27,说明面积增大1亩,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上升0.27;兼业程度对种植面积的影响系数是-0.19,稻农从农业兼业户变为非农兼业户后,水稻生产中的土地投入会减少0.19亩。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江苏省句容市的稻农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兼业背景下的水稻生产效率问题。利用数据包络法测出的技术效率值,构建了兼业程度、土地投入和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兼业程度加大导致稻农在水稻生产中的土地投入减少,从而导致水稻生产效率下降的这一作用机制成立。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加速Ⅱ兼户向非农户、纯农户和Ⅰ兼户向专业稻农的转变。
(1)加强Ⅱ兼户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其在非农产业找到稳定工作的机会。
(2)完善价格信息渠道,提升大规模专业稻农调节生产的能力,增强其农业收入的稳定性。
2.加速Ⅱ兼户的土地向纯农户和Ⅰ兼户流转,扩大纯农户和Ⅰ兼户的水稻经营规模。
(1)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降低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水稻生产中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稻农的土地经营成本,提高水稻规模种植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王躍梅,姚先国,周明海.农村劳动力外流、区域差异与粮食生产[J].管理世界,2013,(11).
[2]钱克明,彭廷军.我国农户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4,(3).
[3]杜鹰.关于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几个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13,(3).
作者简介:高亚楠(1994-),女,河北邯郸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
佘正昊(1993-),男,江苏常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助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0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