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十一个高粱品种的产量品质及再生力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对二十一个不同来源的高粱品种进行头季—再生季产量评价和品质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西南地区再生生产的优质高粱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头季和再生季的穗粒重、产量有显著差异,杂交高粱两季产量明显高于常规高粱;高粱再生季蛋白质、淀粉含量高于头季,脂肪含量低于头季,杂交高粱单宁含量高于头季,常规高粱单宁含量低于头季;川糯粱1号、晋渝糯3号、金糯粱1号两季丰产性好、品质优,可作为西南地区再生高粱的生产品种推广。
  关键词   高粱品种;再生力;再生高粱;产量;品质;品比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3.001
  高粱产品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既可食用、饲用,又可加工用,发展高粱生产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西南地区是优质酿酒(糯)高粱生产的优势区域,其中四川、贵州、重庆高粱产区面积占全国的25%~30%,温光资源丰富,可利用高粱的再生性进行第二季和第三季生产[1]。推广再生高粱生产,能充分利用西南地区丰富的温光资源,省时省工,增加农民收入,对加快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再生高粱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适宜栽培措施的探索,如播期[2-3]、施肥[4-5]、留桩高度[6]等方面,且现有研究多针对单一品种,对品种本身再生能力的了解并不确切,对再生季与头季在产量和品质上的差异很少涉及。我们认为,筛选出适宜再生栽培的高粱品种,明确两季产量和品质的差异,是研究高粱再生机理,探索适宜栽培措施的基础,因此,本试验对不同来源的高粱品种进行头季—再生季产量评价和品质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西南地区再生生产的优质高粱品种,并为高粱再生机理、两季产量及品质提升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
  试验于2018年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渝西作物试验站(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南华村)(29.52°N、107.64°E,海拔298 m)实施,供试土壤为紫色土,耕层土壤pH值为5.6,有机质含量22.3 g·kg-1,全氮含量1.31 g·kg-1,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19.0、25.0、74.7 mg·kg-1。
  试验选用来源不同的高粱品种二十一个,品种名称及来源见表1。
  1.2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行长5.0 m,行距0.5 m,小区面积15 m2(5 m×3 m),种植密度为7 000株/667 m2。采用直播的栽培方式,4月4日播种,穴播,播后苗前进行化学除草,3~4叶期间苗,5~6叶期定苗,每穴留苗2株。头季根据品种成熟期及时收割,留茬高度为地上1节。基施复合肥(N∶P∶K=15∶15∶15)50 kg/ 667 m2,拔节期追施尿素12 kg/ 667 m2。头季收割后7 d施尿素10 kg/ 667 m2作提苗肥。种植期间治虫不治病,其余管理措施同常规高产栽培种植。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调查高粱头季和再生季抽穗期、成熟期,计算生育期天数。
  成熟期选取长势均匀的10株,测定穗粒重,小区实收测产。
  砍秆后第10天,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各品种再生芽数及芽长。
  用近红外光谱( NIRS) 进行高粱品质测试分析。
  1.4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整理数据,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Duncan法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二十一个高粱品种的生育期见表 2。头季生育期为100~109 d,其中青壳洋最长,为109 d,晋杂22、晋粱白2号和机糯粱1号最短,为100 d,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再生季有8个高粱品种不能正常抽穗、结实,其他品种再生季生育期在107~119 d,晋杂22最长(119 d),茅高8号最短(107 d);能完成再生正常成熟的品种中,两季总生育期在212~219 d,晋杂22、新杂9203、金糯粱1号、凤杂4号最长(219 d),国窖红1号最短(212 d)。所有品种的头季实际生育期比品种登记介绍的生育期短,这主要是由于在4月底播种,气温偏高,使得整个生育期中积温较高,缩短了高粱头季生育期。2018年10—11月期间,阴雨天偏多,温度较低,导致高粱再生季生育期延长。
  2.2 产量性状
  二十一个高粱品种的产量结果见表3。不同品种间头季和再生季穗粒重、产量均有显著差异。头季穗粒重,川糯粱1号最大(52.5 g),吉品609 最小(25.33 g);再生季穗粒重,晋渝糯3号最大(40.50 g),红珍珠最小(10.40 g)。
  川糯粱1号头季产量最高,为367.37 kg/667 m2,吉品609最低,为180.4 kg/667 m2。再生季有8个品种不能安全成熟,其他品种中,再生季产量最高的为晋渝糯3号(285.17 kg/667 m2),最低的為茅高8号(76.67 kg/667 m2)。再生季产量/头季产量的变异幅度为0.29~0.81,此比值越大,表明再生季产量越高。两季总产量,川糯粱1号最高(643.37 kg/667 m2),晋渝糯3号次之(635.47 kg/667 m2),吉品609最低(180.4 kg/667 m2)。
  2.3 再生性
  二十一个高粱品种的再生芽数和芽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有显著差异(见表4)。再生芽数的变化幅度大,在1.04~12.80个/株,晋杂22、晋粱白2号、晋渝糯3号最多,分别为12.8、11.2、9.2个/株,红珍珠、国窖红1号、郎糯1号最少,分别为3.6、3.4、1.04个/株;再生芽长的变化幅度在21.50~67.70 cm,晋杂22、凤杂4号、川糯粱15号最长,分别为67.70、64.66、64.78 cm,青壳洋、红杂6号、新杂9203最短,分别为38.52、30.32、21.50 cm。整体上看,杂交高粱的再生芽数多于常规高粱,而再生芽长杂交、常规间没有明显差异。   2.4 品质
  对二十一个高粱品种头季和再生季4个品质指标的测试分析表明(见表5),不同品种间头季和再生季蛋白质、淀粉、脂肪、单宁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种两季间的差异不同。头季中蛋白质含量,郎糯1号最高,晋粱白2号最低;淀粉含量,晋粱白2号最高,国窖红1号最低;脂肪含量,川糯粱1号最高,青壳洋最低;单宁含量,茅高8号最高,晋粱白2号最低。再生季中蛋白质含量,川糯粱1号最高,新杂9203最低;淀粉含量,茅高8号最高,川糯粱1号最低;脂肪含量,金糯粱1号最高,茅高8号最低;单宁含量,川糯粱15号最高,茅高9号最低。
  常规高粱和杂交高粱相比较,头季中,常规高粱的蛋白质含量和单宁含量普遍高于杂交高粱,淀粉含量低于杂交高粱,脂肪含量无明显规律;再生季中,常规高粱的单宁含量普遍低于杂交高粱,而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均无明显规律。两季高粱品质比较,发现大部分品种的蛋白质、淀粉含量表现为再生季高于头季,脂肪含量表现为再生季低于头季,单宁含量因种质类型的差异表现不同,常规高粱是再生季低于头季,杂交高粱则是再生季高于头季。
  3 讨论与小结
  再生高粱生产是指在高粱收割后,茎秆基部节位上的休眠腋芽在适宜养分、温度、光照等环境下,生长出不定根,萌发成苗,进而抽穗、开花、成熟,从而获得第二次产量的栽培方式[7]。在水稻中通常用再生芽萌发率、活芽率等来评价水稻的再生力[8-9],而本研究發现,高粱再生产量与再生芽数和再生芽长无明显的相关性。高粱腋芽萌发能力较强,在头季收割后,大部分能萌发成苗,但每株只能保留1~2个幼苗[10],否则无法成穗获得产量,所以笔者认为不能用水稻再生力的鉴定指标再生芽萌发率、活芽率等作为高粱再生力强弱的评价指标。再生产量是衡量再生力强弱的直接依据,大面积生产统计再生稻产量≤50 kg/667 m2则不认为再生稻有收[11],而高粱品种之间产量差异极大,以再生季产量/头季产量的比值作为衡量高粱品种再生力强度的标准更为合理,<0.5为弱再生力,不推荐进行再生生产,0.5~0.7为中再生力,0.7~0.9为强再生力,>0.9为特强再生力。本试验结果显示,晋渝糯3号、泸糯8号再生季产量/头季产量的值最高,再生力最强;杂交高粱再生季产量/头季产量的值明显高于常规高粱,说明杂交高粱的再生力强于常规高粱,杂交高粱的再生季产量高于常规高粱。从产量性状上综合分析,川糯粱1号、晋渝糯3号、金糯粱1号两季产量均优,具有推广价值。
  蛋白质、淀粉、脂肪和单宁含量是高粱籽粒中最重要的4个品质性状,是影响高粱酒品质的重要因素[12],高含量的淀粉、蛋白质,适中的脂肪和单宁有利于出酒率的提高[13]。本试验对两季高粱品质进行比较,发现高粱再生季蛋白质、淀粉含量高于头季,脂肪含量低于头季,杂交高粱单宁含量高于头季,常规高粱单宁含量低于头季,说明再生高粱酿酒品质优于头季高粱。
  适宜的品种是高粱再生生产成功的关键,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生育期适宜,确保安全抽穗成熟;2)再生能力强;3)产量潜力大。此次试验中川糯粱1号、晋渝糯3号、金糯粱1号表现出丰产、优质兼具的特征,可作为西南地区再生高粱的生产品种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庆善,邹剑秋,朱凯,等.试论我国高粱产业发展——一论全国高粱生产优势区[J].杂粮作物,2009,29(2):78-80.
  [2] 丁国祥,赵甘霖,刘天朋,等.高粱再生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7):38-39.
  [3] 但旭平,范昭能,曾荣耀,等.“高粱+再生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16(9):18-19.
  [4] 朱美容,刘厚宪,何光成,等.再生季高粱促芽肥及发苗肥施用研究初报[J].耕作与栽培,2003(3):36-37.
  [5] 李永菊,刘兴美,刘萍.施肥与留桩对泸糯8号高粱再生季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5(5):20-21.
  [6] 朱美容,刘厚宪,王远全,等.再生高粱留桩高度效应研究[J].作物杂志,2003(3):24-25.
  [7] 李慧,何林峰.再生高粱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6(2):94.
  [8] 徐富贤,郑家奎,朱永川,等.杂交中稻再生力的鉴定方法[J].作物学报,2005,31(4):506-510.
  [9] 任天举,蒋志成,王培华,等.杂交中稻再生力与头季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作物学报,2006,32(4):613-617.
  [10] 丁国祥,赵甘霖,刘天朋,等.高粱再生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7):38-39.
  [11] 徐富贤,郑家奎,朱永川,等.杂交中稻再生力的鉴定方法[J].作物学报,2005,31(4):506-510.
  [12] 张桂香,史红梅,张海燕.高粱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及互作效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5):68-71.
  [13] 焦少杰,王黎明,姜艳喜,等.高粱与固态白酒关系的研究综述[J].酿酒,2015,42(1):13-16.
  (责任编辑:丁志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2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