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学习动机变化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动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二语学习的成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动机研究在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取得了很多丰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它们分别是动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动机和需要层次理论、动机和归因理论、动机和期望价值理论、动机和自我效能理论。从应用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外语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加德纳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框架、二语学习动机过程导向模式、二语动机自我体系五类。鉴于本篇论文的实际需要和篇幅限制,作者主要从应用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二语学习动机;加德纳的动机理论;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框架;二语学习动机过程導向模式;二语动机自我体系
一、英语学习动机之概念
虽然动机这一术语在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中被广泛提及,但是研究者们对其确切的含义却很难达成一致。很多研究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动机进行诠释。例如,Houston(1985)认为动机是启动和指导行为以及界定行为强度和持久性的因素。威廉姆斯和伯顿(1997)认为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状态的激发,促使个体做出有意识的行为决策,并在一段时间内坚持付出脑力和体力上的努力,以达到预先设置的目标。Schunk et al..(2008)从词的起源上对学习动机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动机起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movere (to move),都可以被理解为促使人不断前进、努力工作和完成任务的动力。Dornyei and Ushioda(2011)将学习动机定义为学习者选择某一特定行为,坚持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过程。Kikuchi(2015)将语言学习动机理解为学习者选择学习一种语言并努力学习的过程。虽然以上这些对动机的诠释存在差异,但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共性,即动机不仅能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某一特定行为的选择,而且还能影响学习者为之付出的努力和这种努力的持久性。换句话说,动机并不是简单的激起学习者选择某一行为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维持这一兴趣,并为之不断努力,直到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二、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英语学习动机的五种类型
2.1加德纳的动机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加德纳及其同事基于社会文化视角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提出了经典的社会教育模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融入型和工具型动机。前者是指学习者因对目标语及其文化持有真正的兴趣而去学习该门语言。后者是指学习者为了实际需求或功利化的目的而去学习二语,例如为了通过考试、职务晋升等。另外,加德纳认为动机由学习者对学习二语的渴望、对二语的态度、为学习二语所付出的努力三个层面构成,以此为基础,加德纳及其同事还编制了态度与动机(Attitude and Motivation Test Battery)测量量表。加德纳的经典社会模式在被广泛使用的同事也受到了不少的批判,例如有人认为该模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不够,还有人认为在运用AMDB量表的实证研究中,动机的测量往往是用量表的得分总和减去课堂焦虑之后的得分来表示的,不少研究者批判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不能简单的进行加减处理。
2.2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选择进行某一特定活动的原因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德西和瑞安,1985)。因此,自我决定理论关注的是学习目的能带来的结果,并把动机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是指学习者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持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学习者无需外力的作用,如报酬和奖赏等,活动本身就能使其得到满足。后者是指学习者选择进行某一学习活动,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奖赏或者是避免惩罚。内在动机体现了“我要学”的意愿,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与学习自主性相联,而外在学习动机却体现了“要我学”的被动感。
虽然自我决定理论是在加德纳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与其相比更具进步性。布朗(1994)指出自我决定理论比加德纳的动机理论更好的解释了二语学习动机,因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更容易确认,不用考虑文化信仰等。Dornyei(1994)认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有助于理解二语学习动机。
2.3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框架
Dornyei是世界知名语言学家,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专注于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提出了很多经典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动机理论之一就是外语动机三层次框架。这个框架不仅弥补了加德纳社会动机理论的不足,而且还融合了多种动机类型和成分。该框架主要有三个层面构成:语言、学习者、学习情景。语言层面的动机成分主要是由融入型动机子系统和工具型动机子系统两部分构成。学习者层面的动机成分由成就需求、自信、语言使用焦虑感、感知的二语能力、结果归因、自我效能。学习情景层面的动机成分由课程动机要素、教师动机要素、小组动机要素。
2.4二语学习动机过程导向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学习者的动机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这一时期动机研究的重心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Dornyei& Otto (1998)的二语学习动机过程导向模式成为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
二语学习动机过程导向模式主要由行动序列和动机影响因素两个维度构成。行动序列又被划分为选择动机的前行动、执行动机的行动、动机回顾的后行动三个阶段,并且罗列了每个阶段后的动机影响因素。在不同的阶段中,动机的主要影响阶段也不同。二语学习动机过程导向模式与以往的动机理论相比,其突破性在于它将时间维度纳入到学习动机的研究中,体现了动机的变化与发展,为研究者深层次考察二语学习动机提供了新视角。
2.5二语动机自我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了一门国际语言。英语使用的日益全球化使传统的融入型动机已经很难再解释以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此,研究者迫切需要构建新的动机理论来解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Dornyei(2005)通过借鉴心理学领域中的可能自我和未来自我导向的概念,从全人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动机理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由三个维度构成:
(1) 理想二语自我, 指二语学习者期望自己未来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学习者为自己设定的或重要的他人为学习者设定的未来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与正面的结果和情感相关。
(2)应该二语自我,指二语学习者在所属的社会文化影响下相信自己可以具有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避免负面结果的产生。
(3)二语学习经历,指与特定的学习情景或者是以往的学习经历有关,如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的设置、学习氛围或以前的学习经历所带来的影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把动机看作复杂的动态系统,并力倡两个转变,一是从自我的角度考察动机,实现了从群体动机到个体动机的转变。二是从动态角度考察动机,实现了从共时研究向历时研究的转变(常海潮,2018)。
三、二语学习动机理论展望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外关于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虽然近些年有很多学者主张用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来考察二语学习者的动机变化轨迹,但是在实证研究中,由于其操作比较困难、难以控制,所以,将这个理论用于实证研究的并不多。另外,最近二语学习动机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指向性动机流,但是,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不成熟,急需完善。
参考文献:
[1]Dornyei, Z.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2]Kikuchi, K. De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sights from Japan [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5.
[3]ZoltenDornyei&EmaUshioda.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M].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4]田成泉, 郭坤. 二語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38(3): 54-56.
作者简介:吴微微,1993年3月,河南周口人,硕士学位,天津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天津理工大学 3003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8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