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常生活化研究方法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于日常生活化的研究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性的研究成果。但是日常生活化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在具体指导文学研究是我们必须考虑它的意义所在,也便是它的必要性。此外,在指导文人进行研究时,日常生活化比较抽象,所以这里用举例子的方式进行系统阐释,实现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使日常生活化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更加直观和把握。
  关键词:日常生活化;苏轼;昼寢诗;行酒令
  一、日常生活化研究的必要性
  在文学研究中,有人问道"日常生活化研究怎会成为一种指导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针对这一相关问题,我先阐释一下日常生活化研究方法存在于文学实践中的必然性。
  二、日常生活化研究方法论
  首先,日常生活化研究方法是研究文学的一种方法,不是单纯的一种理论,它和历史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日常生活化研究的不是整个社会历史,而是具体的人在历史中的存在经历,很为精细。如果说历史是宏观的,那么日常生活化研究则是微观把握具体个人,它更注重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从而表现人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内心活动,从而反映内心感觉,情感经验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人"是决定因素,凡事皆是以人为主,坚决抵制"见与不见人"的错误观念及研究实践。
  这里以苏轼的两首悼亡词为例,运用日常生活化研究的理论方法,系统阐释苏轼在两首词中抒发的情感的深度方面的差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雨中花慢 嫩脸羞蛾
  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凤。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丹青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这两首词是苏轼的非常重要的两首悼亡词,表现的情感也非常淋漓尽致。先看第一首悼亡词,这一首是悼念亡妻王弗的一首词。运用日常生活化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就需要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时间及当时的处境,日常境遇,并对其中人物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切实把握好词中蕴含的情感。王弗是1065年去世,她十六岁与十九岁的苏轼成亲,二十七岁去世,两人生活了只有十一年的岁月。王弗逝世时,苏轼仅三十岁。而这首词作于十年之后,也就是1075年。苏轼作这首词只是因为做了一个王弗的梦,所以想起往事,不禁潸然泪下。在中小学课本中如果分析这首词,难免会说表达了作者伤心之情。但是,如果运用日常生活化的研究方法想一下苏轼当时的日常经历,通过"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时间的久远感便铺面而来。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必须要把自己放到作者的位置上进行思考,这样才会真正融入进去,并阐发出来苏轼当时的情感。十年的长度是长远的,时间是无情的,能让事物变的模糊,因为人总会在经历中淡忘。即是苏轼是伤心的,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怀念",如果这种思想一时无法透彻理解,那就通过对比的方式,把这种情感更加明显的呈现出来。
  《雨中花慢》这首词是悼念侍妾王朝云的。王朝云在十二岁的时候跟随苏轼,三十五岁去世,当时的苏轼是六十一岁。如果把它放入日常生活化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苏轼在六十多岁的年纪面对贴身侍妾的逝世,并且侍妾的年龄是如此年轻,更主要的是王朝云已经成为了苏轼的精神支柱。在苏轼连遭遇政治打击贬谪岭南最困难时,"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苏轼《朝云词序》),唯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行"(苏轼《惠州荐朝云疏》)故朝云的死给苏轼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使他落到"寒灯孤枕,皓月空床"和"枕前珠泪,万点千行"的境地。更何况朝云是"猝亡",乃惠州当年就行瘴疫所致。读者需要将自己放入日常生活中进行体验,如果是常年生病,那么苏轼对朝云的死产生的痛苦会小很多,但是一个"猝亡"对他而言可能是一个晴天霹雳,没有任何精神缓冲,一种猝不及防的降临。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将这两首词放在一起分析,不难发现,《江城子》与其说表现出来的是伤心,还不如说更多的是怀念。《雨中花慢》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老人在晚年时候的失亲之痛,一种大痛大悲!
  正是运用日常生活化的研究方法,把握苏轼当时的人生境遇,真正体会不一样的情感深度与悲痛差异。
  其次,日常生活化的研究不是进行"点式"研究,而是在逐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把握,形成由点到面,进行整体把握。最终从零散的材料整理中发现具有普遍性的案例,形成一種具有规律性的命题。因为只是研究一个人的活动并不能反映当时人普遍的完整的生活,因此对日常生活化研究要在研究单个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在偶然中发现必然,得出稳定性的命题。并且要避免只是表现单个现象,而是要真正挖掘本质,分析问题。看一下下面这首词。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昼寢诗在唐宋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在唐宋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早期的作品大多写女性的昼寢,只是描写一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特殊内涵蕴含其中。但是到后期在白居易为文人代表的作品中便有了一种新的思想内涵,使作品有了不逐名利,淡泊宁静的心境。如其诗
  昼寢
  坐整白单衣,起穿黄草履。
  朝餐盥漱毕,徐下阶前步。
  暑风微变候,昼刻渐加数。
  院静地阴阴,鸟鸣新叶树。
  独行还独卧,夏景殊未暮。
  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
  这首《昼寢》便把自得之乐从平淡的语言中表达出来。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更是把昼寢之乐自然流露。一种悠闲,安逸,舒适,自得扑面而来。到了宋代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昼寢诗的书写使其思想内涵进一步扩大,审美趣味进一步提升,一种向往自由,摆脱束缚,追求梦想的象征性意味包含其中,使昼寢诗拥有新的内涵。如:
  六月十七日昼寝
  宋 · 黄庭坚
  红尘席帽乌韡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黄庭坚写这首诗,是因为当时苏轼与当时的朝廷政见不合,出守杭州,黄庭坚失去朝中吟伴,并且感觉官场变幻无常,于是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从"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那种向往自由之情。在宋代这样的昼寢诗在在皆是,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如王禹偁的"不入荣名客,还宜放逐臣。东窗一丈日,且作自由身。"也表现其仕途失意,以安眠为心灵安顿之所。
  正是通过对唐宋时代日常生活化研究才从个例中综合分析,明白昼寢诗的内涵变化,诗人心灵追求的改变,思想内涵的转变,更加深入分析当时的世人心理情感。
  总之,在进行文学研究时必须考虑文本中的人物角色的不同。把身体还原到日常生活当中才能使人物更有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王水照.作品、产品与商品——古代文学作品商品化的一点考察[J].《文学遗产》2007,(3)
  [2]费君清.南宋江湖诗人的谋生方式[J].《文学遗产》20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