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素养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素养已经成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终极教学目标,关系着小学生突破短期数学学习任务的学习能力,也影响着小学生一生的发展规划,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积极转变“知识本位”的不良教学模式,全面挖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本文将以逻辑推理能力作为切入点,从设计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思维意识;鼓励学生探究,丰富学生推理经验;推动数学质疑,优化学生逻辑结构;补充拓展实践,验证学生数学推测四个角度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素养 逻辑推理能力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0-0106-02
  客觀来讲,每一轮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都应伴随着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生成,因为小学生势必会从熟知的生活现象入手,在具体的数学问题分析与解决活动中想出某个数学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经历了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思维活动。即便是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活动,小学生或多或少也会展开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主要表现为通过理论所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逻辑推理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师落实数学素养教学的基本切入点。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逻辑推理活动,全面调动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
  1.设计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思维意识
  设计问题情境是为了借助情境的渲染作用与问题的启发作用来刺激小学生的思维状态处于活跃周期,然后由此来训练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小学生易受环境影响,认知缺陷较多,很容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积极思考。针对这一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能够易于引起小学生积极思考的数学问题创设解疑情境,让小学生在认知饥渴的推动下自主展开数学思考,唤起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为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做好充足准备。
  就如在“有几瓶牛奶”一课教学中,我就创设了问题情境,即准备一箱牛奶,通过变动讲台上的牛奶数量来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凑十”法。这个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但是依然有部分学生喜欢用挨个数数的方法计算牛奶数量。于是,我就借此引导小学生对比了“9+4”、“10+3”;“9+2”、“10+1”等数学公式的结果与计算方法,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了“凑十法”的简便性与计算方法,切实掌握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接着,我就引导小学生在其他问题情境中应用这一计算规律,便可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探究,丰富学生推理经验
  试想一下,如果小学数学教师习惯把每一个数学知识点讲透、讲全,小学生不必思考也能接受相应的数学知识,那么大脑便会带给小学生“不思考也能获取知识”的回馈,导致小学生逐渐养成了惰性思维,并不能培养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如果小学数学教师擅长留白,鼓励小学生自己去探究数学知识,那么小学生不得不调动个人的思维认知去摸索未知领域,亲身经历逻辑推理的全过程。因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自主求知。
  就如在“桌子有多长”一课教学中,我就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究了测量桌子方法的一般要求。首先,我要求本班小学生用手丈量自己的课桌长度,鼓励小学生自主表述课桌长度,发现每个小学生的表述都不一样,但是课桌的长度却是一致的。对此,我引出了标准的长度单位,帮助小学生明确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然后,小学生就要自主利用刻度尺标注课桌的长度。在本轮“量一量”活动中,小学生产生了测量疑问,因为每个学生所选择的测量起点与终点都不一样。有的小学生直接沿着课桌边测量了外围长度;有的小学生则随机在课桌两边选择了两个点,斜放刻度尺。于是,我纠正了小学生的不当测量方法,使其掌握了刻度尺的正确应用技巧,还由此帮助小学生形成了长度观念,使其树立了“1厘米”的长度意识。
  3.推动数学质疑,优化学生逻辑结构
  在以小学生为中心的逻辑推理活动中,小学生势必会产生诸多疑问,需要进一步的逻辑推理与教师点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小学生质疑,引导小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促使小学生在质疑活动中深刻理解每一个数学知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数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值得一说的是,质疑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助力,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抛弃“唯正确答案是从”的错误理念,进一步发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如在“小芳的上午”一课教学中,我就鼓励根据本班小学生的上午学习时刻表引导小学生学习了非整时的钟表识读方法,优化小学生的时间观念。在描述过程中,小学生使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比如,针对“7点55分”这个时间点,有的小学生以“七点过五十五分”的表述来描述这个时刻,有的小学生则以“差五分不到八点”的描述解释了“7点55分”。面对小学生所产生的不同结论,我鼓励小学生自主质疑、讨论,彼此反驳。然后,小学生发现自己无法说服对方,且对方的表述并无不妥。对此,我引出了“整时过一点”与“差一点整时”这两个数学概念,完善了小学生的数学认知。再如,在“青蛙吃害虫”一课教学中,小学生针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算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小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改变被减数、减数的个位数字来凑十,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变化情况展开第二轮加减计算。比如,针对“54-26”这个算式,我们可以先将26变成24和2,然后由54逐个减去相应的数字即可。有的小学生则认为,可以先将减数转化成整数,然后再展开第二轮计算。还拿“54-26”这个算式来说,我们可以先将“26”变成20和6,先用54-20,再用结果减去6即可。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多元算法,我会积极肯定,鼓励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自主应用,不断优化小学生的计算方法,使其体会算法的多元化。
  4.补充拓展实践,验证学生数学推测
  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数学探究与实践应用中生成的,探究是小学生展开逻辑推理的主过程,而实践则是证明学生推理科学性的基本途径,能够进一步优化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数学实践,鼓励小学生多应用、多创新、多整合、多反思,借助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就如在“买气球”一课教学中,我就鼓励本班小学生到学校活动室内,记录本校为了举办各个活动所购入的气球数量,按照颜色分类制作统计图表。这个实践活动可以让小学生们自主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与制作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整个过程,能够让小学生切实积累统计经验,使其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所学。在本轮数学实践中,小学生要积极展开统计探讨,分享各自的统计经验,对比最终的统计表格与条形统计图结果,由此分析具体问题。待本轮统计实践结束之后,本班学生对统计知识产生了十分浓烈的应用兴趣,所以我就以“统计本班学生数学成绩”、“统计本班学生参加兴趣班的具体情况”等拓展性实践任务满足了小学生的应用需求。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教学能够全面发挥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作用,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优化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小学生更好地实现数学成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鼓励小学生自主展开数学推测、数学验证与数学建模等有意义学习活动,把握数学知识的学习特点,提升数学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淑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陈惠圻.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三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7):87
  [3]高泗香.探析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J].中国教师,2014(06):44-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5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