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的中医脉象发生规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和数理两个层面解读脉象发生规律,发现中医脉象作为一种物质运动状态,是相对独立的信息结构单元,其发生在哲理上应用了无极、太极、冲气、阴阳等思维模型,揭示其在数理上以奇数演化律为规律,说明中医脉象的发生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发生的。
  【关键词】 哲学元素;无极-太极-冲气-阴阳;奇数类演化律;同构律;中医脉象
  【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3-0001-03
  Abstract:Based on eleme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system isomorphism law.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law of pulse pattern from two aspects: philosophy and mathematical theory. As a material movement state, the pul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ndependent information structure unit. Found the pulse of TCM applied 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infinite, Tai ji, Chong qi, Yin and Yang, such as thinking model, to reveal an odd number of evolution law of regularity in the mathematical. Explain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pulse of TCM is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system isomorphism law.
  Keywords:philosophical Elements; The Infinite-Tai ji-Chong qi-Yin and Yang;Evolution Law of an Odd Number of Classes;Isomorphism Law;The Pulse of TCM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周流不息,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1],在临床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脉象作为一种物质运动状态,能够产生相对独立的信息结构单元。模型中医学认为任何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其背后都存在着统一的思维模型和数学模型[2]。笔者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和数理两个层面解读脉象发生规律,从太极图所包含的无极—太极—冲气—阴阳等哲学元素,揭示其潜在的数理规律及数学公式,推导论述脉象演化模型统一律,以示脉象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发生的生命之象[3]。试述之,以期斧正。
  1 脉象分类历史沿革
   现存对于切脉诊法第一人的记载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而《黄帝内经》则是汇集了之前医家对于切脉的经验,阐述了脉象的生理意义和诊断价值,奠定了中医脉学发展的基石。在之后的《难经》中,提出脉诊“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分属脏腑等,进一步完善了脉诊体系。在后续的发展中,汉代张仲景确立“平脉辨证”原则;魏晋时期,王叔和对24种脉名和脉形进行了规范,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诞生。之后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以脉经为宗,编27种脉象及主病为歌诀;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增加了牢脉,共为28脉。至此,中医经典脉学正式走向成熟。到了现代,脉学较为注重用整体意向思维进行局部解剖,用易懂的物理学分析脉象的产生原理。金氏[4]、寿氏[5]、许氏[6]脉学等医家以不同的分析因素为出发点判断疾病病位病性等,都为脉学发展做出贡献。
  2 中国古典哲学元素发生同构律
   中医理论的发生与演化是基于中国古典哲学思维指导之下的。中医学承载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乎全部的哲学思维模型,如无极、太极、阴阳、冲气、三才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哲学元素[7]。每一哲学元素承载相应的思维模型与数学模型[8],是哲理、数理模型的混合体。这种思维、数学模型的统一,使其形成一套独一无二的中医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而中医脉象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相当富有特色的一支,亦承载了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数学思维。
   《太极图说》:“无极而生太极,太极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中国古典哲学均认为万物的本始为无极,无极慢慢聚集、混合而为太极,即一个个的演化中心。之后,太极又开始向对立的两个方向进行演化,分为两仪,即阴阳。阴阳,是一定范畴内代表对立的两个事物最基本的属性。一太极兼偶对阴阳之两势者,三也,演化之大律也,老子借此提出“三生万物”的自然演化命题。于是得到中国古典哲学元素发生同构律[2]:任何相对独立的自组织物质均为同源演化;而每个自组织物质均有一个演化中心,并以演化中心为起点向阴阳两个极端方向演化。
  3 脉象哲理同构律
  3.1 无极—— 脉之混然状态 《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说的“道”便是无极,是表达物质阴阳未分处于“混成”状态,它是物质演化之“源”。對于人体,无极是一种物质的混然而自然的运动状态,它包含了人体内的所有物质“精气血津液等”混元存在的物质条件,为脉象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3.2 太极—— 脉之端始状态 只有当无极混元的精气血津液等,有序进入脉管中,产生出表达人体生理、病理的脉象时,才能够产生有诊断价值的脉象。即“无极生太极”。在此,无极含义代表人体全身呈整体混元意义上的“精气血津液”,而太极代表进入脉管中的“精气血津液”运动产生的脉象。
  3.3 冲气—— 平常之脉 “太极”在之后的聚集变化中会演化出一个演化中心——“冲气”,在脉象中代表“平脉”。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则代表了“阴阳和”, 是阴阳二气互相冲击而产生的中和之气,是事物在一定范畴内显现出阴平阳秘的状态。人体如若是未受病邪侵袭,阴阳调和,脉象应表现出阴平阳秘的“平脉”状态。
  3.4 阴阳—— 对待之脉 阴阳,是一定范畴内代表对立“对待”的两个事物最基本的属性。任何物质或现象都会在统一范畴内演化出两个具有对比意义的“对待”属性。《周易·说卦》中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阴阳即为宇宙属性反演性质。宇宙万物由于量变而质变,演化出了在统一范畴内对立统一的相对二元属性。当人体及其脉象形成后,在阴平阳秘的平脉之外,人体会发生“趋阳”或“趋阴”演化,脉象也随之改变。根据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脉象变化本应是无穷的,因便于学习,目前分为经典脉学中的28种脉象,但病脉不应拘泥于28种脉象,应以平脉为参照物,在数率、部位、长度、宽度、数律、流利度、脉势、松紧度、弹性等各个单因素下[9],推演出更多成对的阴阳偶对反演脉象。如在数律方面,脉率快者为数脉(阳脉),慢者为迟脉(阴脉);在流利度方面,往来流利者为滑脉(阳脉),往来艰涩者为涩脉(阴脉);在脉势方面,来势汹涌者为洪脉(阳脉),来势势微者为弱脉(阴脉)等。
   上述的“道”、“无极”、“太极”、“冲气”“阴阳”等哲学元素是脉象发生的必然选择,故中医脉象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的发生而发生。
  4 脉象数理同构律
  王全年教授的研究[3]认为,每一同源自组织物质系(太极)的演化,都会围绕一个“中”时空位(即冲气),以对待等属类方式向两个极端态势的方向演化——趋阴演化和趋阳演化。若阴阳偶对的时空位为n对,那么包括 1个“中”时空位在内的所有时空位数的总和S,公式为S=2n+1。
  而脉象数量亦符合这一数理同构律。即全身所有“精气血津液”(无极)有序进入血管形成的血脉(太极)演化出的脉象,以平脉(冲气)演化中心向着阴阳两个端势形成所谓的阴脉、阳脉(阴阳)。脉象的总数也总是符合公式S=2n+1。见图1。
  
  5 小结
  中医脉学发生规律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有序演化而来的。其中无极、太极、冲气、阴阳是最根本的哲学元素,其中无极对应着人体全身呈混元状态存在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是产生脉象之本源;而太极代表进入脉管中的“精气血津液”物质,是人体脉学形成之始端;冲气,代表平脉;阴阳,代表以平脉为演化中心的对待阴阳类脉。演化出的包括平脉在内的所有脉的分类数量永远是奇数类脉,公式表达为 S=2n+1,该公式反映了中医脉学发生学中的根本规律。
  参考文献
  [1]朱文锋, 袁肇凯. 中医诊断学.[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王全年. 模型中医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
  [3]王全年, 李秀美. 中医哲学思维模型和数学模型统一论[J]. 時珍国医国药,2012,23(5):1240-1242.
  [4]桑素珍, 金伟. 金氏脉学三定诊断浅析[C]. //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 2011.
  [5]寿小云. 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1.
  [6]许跃远. 中华脉神[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12.
  [7]张殷全.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元素观及其在化学中的演化[J]. 化学通报, 2006(11):869.
  [8]丁占螯.建立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数学模型[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报,1993,10(2):59
  [9]焦妃, 薛伟, 马晓平,等. 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的中医脉学发生规律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5):1192-1193.
  (收稿日期:2018-12-10 编辑:程鹏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