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及其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明确杀菌剂减量施用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方法]选用2种杀菌剂,以正常施用剂量为对照,各减量15%、30%为处理,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结果]在减量15%用量的情况下,2种杀菌剂均达到了与常规用量同样的防控效果与产量水平,防治效果分别达68.37%和56.14%,增产幅度分别达15.08%和12.23%。[结论]杀菌剂减量15%施用的方法在玉米大斑病防控上确实可行,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同时达到了对大斑病预期的防控目标与产量水平。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防控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8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0-0127-03
Abstract [Objective]To clea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 of applying reduced fungicide on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Method]Choosing two fungicides,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 of 15% and 30% of normal dosage on 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 separately was investigated with application of common fungicide dose as contrast.[ Result] Reducing 15% of two fungicides dosage were used to prevent maize northern leaf blight and the prevention effect was up to 68.37% and 56.14% separately,and yield increased by 15.08% and 12.23%, respectively,which reached the norm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 and production level of maize.[Conclusion]The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it is really available for fungicide dosage is about 15% of normal dosage,it also reduces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meanwhile,achieves the anticip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oal on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and production level of maize.
Key words Corn;Northern leaf blight;Prevention and control
玉米是重要的糧、饲、经兼用作物[1-2],为山西省第一大粮食作物[3]。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4 667万hm2以上,玉米总产在750万t以上,是山西省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4]。玉米在山西省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山西省粮食生产和粮食保障方面起到关键作用[5]。多年来,山西省玉米种植总面积越来越大,导致连续连作的地块越来越多,美系感大斑病品种的面积扩大,再加上多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如秸秆还田、免耕、半耕半覆盖等原因,近年来,山西省玉米大田生产中大斑病危害越来越重,范围越来越广,发病越来越早,频率越来越高[6-9]。大斑病的发病提早,不仅因早衰造成大面积倒伏,严重影响了机械化收获,制约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也因早衰导致灌浆提前结束,灌浆无法正常完成,千粒重降低,致使生产中玉米大幅度减产,发病严重的地块,产量损失可达20%以上[10-12]。生产中农民往往把抵御大斑病造成的严重影响寄托在品种的选择上,虽然品种的选择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有限[13-14]。对于大斑病的防控,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同时,还要依靠药剂防治,药剂防治能够有效推后大斑病的发病时期,降低大斑病的病害程度。笔者在此基础上,选择2种常用防控玉米大斑病的杀菌剂,在常规使用剂量基础上减量施用,研究减量施用后其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包括发病强度、发病时间,并进行药剂使用后安全性调查,以及对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一控两减三基本”提供理论依据,为山西省玉米生产中大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年在山西省潞城市黄牛蹄村进行,该地块位于113.37°E、36.31°N。试验地前茬作物为玉米,播种前试验地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7.13 g/kg,全氮0.73 g/kg,碱解氮79.21 mg/kg,速效磷8.47 mg/kg,速效钾7.32 mg/kg,土壤容重1.41 g/cm3。pH 7.5,属中等肥力水平。
1.2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选用近年来生产中易发生大斑病感病品种先玉335。试验选用的杀菌剂见表1。
1.3 试验设计
共设6个药剂处理与1个清水对照,具体处理药剂用量与编码见表2,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21个试验小区,每个小区种植面积48 m2,等行距种植,种植密度为63 000株/hm2。试验种植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生产管理,在玉米12展叶喇叭口期喷施药剂,喷施时统一按照500 L/hm2的用水量来配制药液,选择一天无风无雨的上午,使用台州市黄岩绿野喷雾器厂生产的5WDD—20L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由一个工人进行一次性喷施。 1.4 调查项目与方法
药剂喷施后每隔5 d调查一次各处理小区玉米生长正常与否,有无药害情况发生,连续调查5次。试验在9月10日和9月17日统一调查2次大斑病的发病情况,9月27日统一田间收获,小区测产,取样并进行室内考种。室内考种调查项目包括穗部性状(穗长、穗粗、穗粒数和千粒重),小区产量最终折算成14%标准水的标准产量。调查大斑病病害时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15株(调查中间3行,每行递进取5株)。大斑病调查过程中的病害评级方法参照王晓鸣等[15]的《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病虫害鉴别与抗性鉴定》。大斑病的病情指数与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病害级别×该级别植株数)/(最高病级×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7和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施用的安全性
5次安全性调查结果均显示,6个处理18个试验小区均未对玉米生产造成药害以及不良影响。
2.2 不同浓度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
由表3可知,9月10日第一次调查大斑病病害情况,清水对照处理的大斑病病情指数为49.31,6个药剂处理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A处理(10%苯醚甲环唑)常规用量的防治效果为73.19%,B处理(10%苯醚甲环唑)减量15%用量后的防治效果为72.72%,防治效果稍低于常规用量A处理但无显著差异,C处理(10%苯醚甲环唑)减量30%用量后防治效果为23.46%,减量30%用量后虽然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与常规用量防治效果相比降低了67.95%,D处理(25%吡唑醚菌酯)常规用量的防治效果为55.65%,E处理(25% 吡唑醚菌酯)减量15%用量后的防治效果为54.43%,稍低于常规用量D处理但无显著差异,F处理(25%吡唑醚菌酯)减量30%用量后防治效果为43.85%,减量30%用量后虽然有一定防治效果,但与常规用量防治效果相比降低了21.2%;9月17日第2次调查大斑病病害情况,清水对照处理的大斑病病情指数为72.44,6个药剂处理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A处理(10%苯醚甲环唑)常规用量的防治效果为67.01%,B处理(10%苯醚甲环唑)减量15% 用量后為68.37%,防治效果稍高于常规用量A处理但无显著差异,C处理(10%苯醚甲环唑)减量30%用量后防治效果为30.37%,减量30%用量后虽然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与常规用量防治效果相比降低了54.68%,D处理(25%吡唑醚菌酯)常规用量的防治效果为57.48%,E处理(25%吡唑醚菌酯)减量15%用量后的防治效果为56.14%,稍低于常规用量D处理但无显著差异,F处理(25% 吡唑醚菌酯)减量30%用量后防治效果为46.27%,减量30% 用量后虽然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与常规用量防治效果相比降低了19.50%。
2.3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各处理与对照在穗长、穗粗、穗粒数这3个穗部性状方面无显著差异,在千粒重与产量这2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A处理(10%苯醚甲环唑)常规用量与B处理(10%苯醚甲环唑)减量15%用量的千粒重高于C处理(10%苯醚甲环唑)减量30%用量的千粒重,差异达显著水平,D处理(25%吡唑醚菌酯)常规用量的千粒重高于E处理(25%吡唑醚菌酯)减量15%用量与F处理(25%吡唑醚菌酯)减量30%用量的千粒重,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千粒重与清水对照G处理相比,A、B、D、E、F 5个药剂处理均高于G处理,且差异达显著水平,C处理高于G处理,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产量与千粒重的规律基本一致,6个药剂处理均有增产作用,表现为A>B>D>E>F>C,与清水对照G处理相比增产幅度依次为15.66%、15.08%、12.30%、12.23%、9.52%、4.73%。A处理(10%苯醚甲环唑)常规用量、B处理(10%苯醚甲环唑)减量15% 用量、D处理(25%吡唑醚菌酯)常规用量和E处理(25%吡唑醚菌酯)减量15%用量这4个处理的增产幅度均达10%以上。
3 结论
该试验在药剂施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2次大斑病病害情况调查,均表现为减量15%用量的处理达到与常规用量相当的防控效果,减量30%用量的处理防控效果与常规用量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9月10日第一次调查,10%苯醚甲环唑减量30%用量处理比常规用量处理防治效果降低了67.95%,25%吡唑醚菌酯减量30%用量处理比常规用量处理防治效果降低了21.2%。9月17日第2次调查,10%苯醚甲环唑减量30%用量处理比常规用量处理防治效果降低了54.68%,
25%吡唑醚菌酯减量30%用量处理比常规用量处理防治效果降低了19.5%。在大斑病防控效果方面,2种药剂的防效表现为10%苯醚甲环唑高于25%吡唑醚菌酯,减量15%用量下2种药剂与常规用量防控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减量30%用量后10%苯醚甲环唑的防控效果下降幅度显著高于25%吡唑醚菌酯药剂。 2种药剂不同处理均能控制大斑病前移,推后大斑病发病时期,在第2次调查9月17日时,只有C处理的病情指数和9月10日第1次调查时对照的病情指数相当,其余药剂处理9月17日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9月10日第1次调查时对照的病情指数。最终产量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达到增产效果,增产效果以10%苯醚甲环唑常规用量和减量15%用量处理为最高,分别增产15.66%和15.08%,25%吡唑醚菌酯常规用量和减量15%用量处理次之,分别增产12.30%和12.23%。2类杀菌剂减量15%使用后在大斑病防控效果和产量方面均达到了常规用量的水平,因此减量15%用量杀菌剂施用方法在玉米大斑病防控上确实可行,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减少农药投入的同时达到了对玉米大斑病预期的防控目标与产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红旗,路凤银,郝仰坤,等.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368-373.
[2] 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山西省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8):1031-1034.
[3] 阎晓光,李洪,董红芬,等.山西省主推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变化趋势[J].玉米科学,2017,25(5):19-26.
[4] 王美霞,赵怀生,李海燕,等.山西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3):301-303.
[5] 侯有良,卢保红,魏荣业,等.山西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1):1129-1131,1168.
[6] 易克传,朱德文,张新伟,等.含水率对玉米籽粒机械化直接收获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7(11):78-80.
[7] 李少昆.我國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及粒收技术的发展方向[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3):265-272.
[8] 王向鹏,张如养,范会民,等.适宜籽粒机收玉米杂交组合的鉴定和筛选研究[J].种子,2017,36(6):75-78.
[9] 胡建坤,黄瑞荣,黄蓉,等.4种杀菌剂防治稻瘟病的效果及其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1):39-41.
[10] 梁永亮,康晓慧,张洪,等.饲用玉米大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致病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4):135-139.
[11] 郑飞,崔亚坤,王森,等.玉米大斑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4):15-18.
[12] 王丽娟,董怀玉,陶烨,等.辽宁玉米产区引种玉米品种对多种病害的抗性评价[J].辽宁农业科学,2018(3):18-20.
[13] 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5,31(5):63-65.
[14] 王黎明,郑兴权,刘传兵,等.鄂西山区玉米病害发生情况和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1):2738-2740.
[15] 王晓鸣,石洁,晋齐鸣,等.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9-2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4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