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消解方法测定农产品中硒元素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采用微波消解法和水浴消解法分别溶解农产品样品,采用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硒元素的含量。经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1.05 ng/g和0.93 ng/g,精密度分别为1.98%~8.44%和1.19%~5.22%。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两种消解方法均能满足农产品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可用于农产品样品的分析测定。
关键词:农产品;硒;微波消解;水浴消解;检出限;精密度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3-0040-03
硒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准金属元素,其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极低。近年来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开始关注饮食健康,因此对农产品中硒元素进行分析测定十分必要。目前硒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气相色谱法等,其中冷原子荧光测定硒元素具有检出限低、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地质、环保、农业等样品的分析测试中。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主要有大管回流法、水浴法、微波消解法等,其中水浴消解法操作简单、样品消解快、成本低廉,微波消解法消解速度快、消耗酸量少且消解过程较彻底。本课题分别采用水浴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消解农产品样品,采用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其中硒元素含量,并对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及工作条件
1.1.1 TOPEX全能型微波化学工作平台 由上海屹尧仪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其工作参数见表 1。
1.1.2 XGY-1011A型原子荧光光度计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仪器研制中心生产。其工作参数见表2。
1.2 主要试剂
硒标准贮备溶液:ρ(Se)=100 μg/mL;还原剂:0.6%的KBH4(W/V)在0.3%的KOH溶液中配制;盐酸、硝酸、氢氧化钾、硼氢化钾、高氯酸、过氧化氢均为优级纯;水为超纯水。
1.3 试验方法
1.3.1 水浴消解法 准确称取0.500 0 g样品于25 mL比色管中,加入10 mL(1+1)新配制的王水,摇匀,于沸水浴中消解2 h,中间摇动样品数次,取下,冷却,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过夜后待测,同时平行做2份空白试验。
1.3.2 微波消解法 准确称取0.250 0 g样品于消解罐中,加入5 mL浓硝酸,浸泡放置过夜,加入1 mL过氧化氢于消解罐中,放置20 min后,于消解仪中按表2设置的参数进行消解,消解完成冷却后,取下,转移至25 mL比色管中,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澄清待测,同时平行做2份空白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消解方法的检出限比较
在仪器最佳条件下绘制工作曲线,分别对两种消解方法的样品空白连续测定12次,计算方法的检出限(两种消解方法体积质量比均为100倍),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水浴消解法的检出限为1.05 ng/g,微波消解法的检出限为0.93 ng/g。
2.2 两种消解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比较
分别采用两种消解方法对7个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10010(大米)、GBW10011(小 麦)、GBW10012(玉米)、GBW10014(圆白菜)、GBW10016(茶叶)、GBW10047(胡萝卜)、GBW10049(大葱)平行测定12次,计算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水浴消解与微波消解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小于10.00%,满足农产品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可以用于农产品样品的分析测定。
3 结论
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溶解农产品样品,测定其中硒元素。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两种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与精密度均能满足农产品的分析测定要求。微波消解设备昂贵、装卸繁琐,不适于大批量分析;水浴消解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大批量分析,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慧芬,李明元,沈文.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2] 马生凤,孙德忠,巩爱华,等.大管回流消解ICP-MS测定植物样品中的Hg及其他痕量元素[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7,26(2):136-140.
[3] 吴敏.水浴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快速测定粮食中的微量汞[J].粮食储藏,2009,38(3):46-48.
[4] 黄登强,黄秋艳.水浴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苦草中汞、 砷[J].广西轻工业,2009(10):95-96.
[5] 范凡.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植物扬中汞[J].岩矿测试,2003,22(1):58-60.
[6] 唐兴敏,陈萍.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植物样中砷汞硒[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3(2):222-225.
[7] 陈海杰,于兆水,邢夏,等.水浴消解-冷原子熒光光谱法测定植物样品中汞[J].化学工程师,2014(6):24- 26.
[8] 蒲海钦.原子荧光测定植物样中汞的两种消解方法的比较[J].化工管理,2017(9):123.(下转第44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6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