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克服对创新能力的偏差,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为学生创设自由学习空间,提高自主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民主气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 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1-0063-01
  1.正确认识数学课堂的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是以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课堂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经之一,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大部分知识来源于书本,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用知识引导孩子们的学习,种种原因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条件。那么就要求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承担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导向。
  2.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提到创新能力,很多人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样是走入另一个极端。我们人类的技术手段大部分是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再加以改造,从而发明出新的技术,因此创新也是在学好教材中知识点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独特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扎实学好知识,掌握普遍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熟能生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学习有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常常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无法下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例如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10米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米处,问大树折断之前高多少?
  这个题目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是随处可见的,可是我们的学生却无法想像大树折断之前的情景,找不到折断前和折断后这些数字联系起来,我就利用图片,把树折断前和折断后作比较。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探索新知识兴趣昂然,师生顺利地完成此节的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3)创设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新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用正多边形铺地板时,分二种情况
  A:只用一种正多边形、B:用多种正多边形
  问:能铺满地板时,这些正多边形必须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结合生活中,先动手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在拼图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铺满地板的正多边形条件“要铺满地板,绕一点的角之和必须是360o,由于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让学生深深明白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是几何体的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是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3.了解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从而使学生敢创造,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中有出租车计费的问题,山区农村的学生没有坐过出租车,这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背景巧妙进行创改为:父母外出打工,每月保底工资400元,加上工作量的计件费,计算每月的实际工资。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抽象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还能体会父母的不易,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4.提高实践中的自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地,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常去尝试周围生活的诸多条件、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求生活,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为了实践中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我组织了这样一次教学活动:课题是:转动螺丝钉,转动螺丝钉的方法看起来很简单:1、要根据螺丝钉头上的凹槽,搭配适当的螺丝起子。2、接下来锁螺丝就没那么简单。有的同学很快就完成,而有的同学却朝错误的方向旋转螺丝钉。顺利完成的同学告诉我们一个口诀“左松右紧”。其他同学很快学会正确旋转螺丝钉的方法。而我则借用时钟做类比,把顺时针方向想象成螺丝钉的旋紧方向,这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明确解题方向,而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完全溶入自己的學习。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无穷乐趣,提高实践活动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正是当代中小学素质教育赋予广大教师的重要使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显成效,它是一个系统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必须循序渐进,贵在坚持,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共同配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朱及群.社会心理学[M].新华出版社,1991
  [2]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1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