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里盖蒂是当代匈牙利作曲家。前期他注重音块与音色的变化,尝试用微分音来使音高层次变化和色彩的明暗更精细。八十年代起创作风格开始回归调性音乐领域。在九十年代的创作中,将节奏的因素发展成复杂的复调节奏技术(即“复合律动”),创作了可以称为20世纪钢琴作品经典的三册《钢琴练习曲》集。本文将對第一卷中的压轴之作,被里盖蒂看作是一首“tempo fugue”的“华沙之秋”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他作品中的复杂的复调节奏技术。
  关键词:里盖蒂;赋格;节奏
  “华沙之秋”长122小节,从降E音开始进入,后以其等音升D音出现。若以第55-62小节连续的三全音进行为轴,可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发展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第一部分结尾处形成一个大的高潮,又被突然切断,后快速的回到力度pp的音乐段落,整首赋格呈现了同样的运动形态。[1]
  一、“华沙之秋”赋格的主题
  主题是一个由三个长短不一的短句组成的连续下行的音调,主题其最初形态是每个音均按5个十六分音符或休止符的音长来组合节奏的。这一节奏组合规律贯穿于赋格的发展过程中,主题的每个音会缩减为3个或4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组合或者扩增为6个或7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组合。
  在4/4节拍的基础上,高声部是赋格的主题有三个乐句,其时值是5个十六分音符或休止符的组合;而低声部则是由4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的固定音型,两者在纵向上构成了5:4的复合节奏关系。
  二、“华沙之秋”赋格结构分析
  “华沙之秋”赋格是采用4/4节拍记谱的,每小节内另有一个虚小节线以示2/4的复拍子,整首赋格自始至终保持着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律动。该赋格是建立在半音基础上,主要是由两种不同的材料构成的。一是主题或其变体形态;二是固定音型或节奏型。这两种对比鲜明的组成材料以各自不同的层次和线条同时贯穿于赋格全曲。
  呈示部(1-25小节)共三次主题陈述。
  引子(1小节)以4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形成一个固定音型贯穿全曲。
  主题第一次陈述(2-9小节)由三个小短句组成。主题以每5个十六分音符或休止符为音长的节奏组合在高声部进入。而低声部则是一直保持引子部分以4个一组的固定音型,与主题形成5:4的复合节奏关系。
  主题第二次陈述(10-17小节)主题附加了纯五度的平行进行且音长组合方式改变,在高声部进入,可看作是答题。自11小节末尾起固定音型下方每隔8个十六分音符一次,形成半音化的级进下行的旋律线条;至13小节这个声部成为主题的模仿声部,其节奏越来越短,类似于赋格中的对题声部。
  主题第三次陈述(18-25小节)主题新加入三全音的平行进行。固定音型变为以每3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同时中声部出现一个以3个一组半音化下行的旋律线条,从20小节最后一拍起转入低声部以4个十六分音符一组。如同赋格中的对题声部。各声部之间形成了5:3:4的复合节奏关系。
  展开部1(26-42小节)高声部与低声部来自于旋律,分别是3个与5个十六分音符的音长相结合;中声部则是4个一组的固定音型,构成了3:4:5的复合节奏关系。
  第30-36小节中声部与低声部的旋律形成了复对位,构成了3:5:3复合节奏关系。第34小节中声部逐渐下行回到低声部,回到3:4:5的复合节奏关系。
  自36-40小节两个外声部旋律再次形成复对位,从3:4:5转位成5:4:3的复合节奏。从41-42小节,高声部、中声部(固定音型)与低声部,形成了5:3:3的复合节奏关系。
  展开部2(43-54小节)低声部以2个十六分音符与1个休止符为一组的固定音型,与上方两个旋律声部形成5:3:3复合节奏。第44小节末尾,右手声部新加入一个以7个十六分音符隐藏组成的下行旋律,形成5:3:7:3的复合节奏。到45小节固定音型声部中也加入一个连续半音下行的旋律,形成了五个声部的5:3:7:3:3的复合节奏。由此各声部间的节奏关系愈来愈复杂,尤其是固定音型声部,每一组的十六分音符数量逐渐增加,从3个音一组到4、5、6个音直到第54小节11个一组,长达11小节的累积过程,由pp的力度开始逐渐推向了ff的高潮。
  连接句(55-61小节)包含三个逐渐加长的主题短句,以每个音5个十六分音符的音长与同节奏的三全音关系平行声部组成。
  对应呈示部(62-86小节)与呈示部不同,主题旋律位于低声部,固定音型则以5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位于高声部,两个声部之间构成了5:7的复合节奏关系。
  第三展开部(87-97小节)87小节中声部以4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与88小节高声部是以3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形成了4:3的复合节奏。接着声部层次越来越多,二声部、三声部到四声部,声部的节奏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自97小节逐渐趋于一致,最终以极强的力度fff达到全曲的高潮。
  结束部(98-122小节)以降E的等音升D同音反复的固定音型进入,具有再现意义。之后,节奏时值不同的声部相继进入。上方声部是以7个十六分音符为音长的倒影主题,而低声部则以和声音程加以支持,构成平行三和弦。自100小节尾部开始渐渐加入主题原型,随后其节奏关系逐渐一致化,最终同步,以极快的速度“崩溃”式进行到键盘的低音区,达到全曲的最高潮而戛然而止。
  三、结语
  德籍匈牙利作曲家乔治·利盖蒂,是20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其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与写作技术对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里盖蒂的这首“华沙之秋”仍然采用“赋格”这一传统复调体裁的结构原则,但其创造出来的音响效果却是非赋格化的。里盖蒂“复合律动”,常见手法是相邻的音型不重复;在“不重复”的基础上使节奏关系“数字化”在《华沙之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里盖蒂在这首作品中更多吸收的时候传统赋格的“精神”,始终围绕主题,并创新了属于他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和赋格写作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永平.作曲理论与复调技法研究文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 赵晓辰.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微复调技术研究[J].当代音乐, 2016,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8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