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122-01
读了关于浙江大学苏教授——“矿爷”的事迹,一些观念让我很受启发。“矿爷”理论:“数学是抽象出来的,来源于生活;数学是枯燥的,应用是广泛的;推理是严谨的,形式是很美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转换策略,更是让我受益。
现在的农村小孩子在家长呵护下缺少生活体验,又因家长知识水平,孩子生活环境等方面影响对数学知识学习挺吃力。来源于生活不会抽象,有时还不会应用。苏教授能将枯燥的微积分教的活灵活现,很多时候借助奇妙的转换。我在教学中也尝试学习使用通俗易懂的题目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学习。
一、注重过程体验,让学生自己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对乘法算式含义理解是难点。让学生先数一数每组数量,再圈一起,说一说分了几组,每组几个。采用“数——圈——说”分解目标的方法,不用教,学生自己体验,初步感知数的特征,直观渗透乘法含义。表述算式含义几个几时,学生总弄混,我把数字形象化,算式3+3+3+3中第一家住着3个胖人;第二家住着3个瘦人;第三家住着3个老人;第四家住着3个孩子;他们都用数字3表示,但每一家是一份,一份就是一组,不能和其它家弄混。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算式是4个3的含义,份数和数字区分深刻印在头脑中。
二、利用不同形式开拓学生思维
归纳“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身边的数学有这样一道题目:每枝花4元,15元买4枝够吗?这是乘法口诀的深化和应用题目,训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练习时,我发现学生从直接生活经验出发,用15元先买一支花,花4元,再接着买花,直到不能买了。最后数一数自己花了几次钱,就知道够不够。列式为:15—4—4—4=3。这是学生思考问题最原始的方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不能否定。但如果不加指导,学生固化在这种生活与数学逻辑相脱节的模式中,数学学习将失去作用,今后学生思维发展也会受阻。我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理念下大力提倡的方法,特别适合以直观感受为主的低年级孩子。于是,我把题目转化为农村学生最熟悉的买食品这一情境。
三、多搭“台阶”,不设陷阱
1.辣条每根1角,5根几角钱?
学生张口说出是5角。
我追问:怎样算?
学生是1角1角算在一起,5根就是5角。列式:1+1+1+1+1=5角。我补充:1角钱换一根,5个1角就换5根。算式里的 “1”是1角,也表示1根根辣条。
2.小蛋糕每块2角,8角钱可以买几块?
学生依据生活实际回答到:每块2角,2块4角……,2+2+2+2=8角,1个2表示一块,4个2是4块,一共买4块。
3.小蛋糕每块2角,9角钱可以买几块?
學生在自主解决时说清理由。2角2角的花,2+2+2+2=8角,要花8角,还剩一角不能买。我追问:“要知道买几块蛋糕,你们先算什么?”
学生:“买东西能花多少钱。”
4.每枝花4元,买4枝多少钱?
学生很快说出想法。4×4=16(元)
5.每枝花4元,15元买4枝够吗?
我提示到:带的钱够不够花,要先找什么?学生将4、5两题对比很快找到做题时思考的点。之后,我又给学生补充相关题目,学生解答既快又非常正确。
看似简单的题目,如果想让学生领悟内涵,应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缺少生活的支撑,抽象的数学知识会很空洞。这一题目通过小小的转换,却为学生学习起了不小作用。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发展期,如果教学仅为学生学会某一知识,生硬的记忆,学生不感兴趣,我们也将做很多徒劳工作。如果从学生发展角度设计教学,将知识换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师的思辨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课堂会更有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