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训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阅读是小学教与学的基础,数学教学同样不能使阅读训练缺位。“数学阅读”包含智慧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贴近孩子的兴趣点。本文介绍了“数学阅读”的价值,集中探讨了在训练实践中的策略,以期促进孩子数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训练  数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13-02
  以新课改为导向,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持续创新。与过去的数学教学方法不同,“数学阅读”训练能大幅提升课堂的质量。通过这一训练方式,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形象地接收数学知识,在兴趣的指引下倾听教师的思路,逐步形成数学思维。
  1.“阅读”训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单纯的数学概念、公式等过于抽象,小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在这个年龄阶段,多数孩子喜爱听故事。“阅读”训练是在充分尊重孩子这一兴趣基础上,通过“读”的方式使数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接受[1]。阅读可以使数学更富情趣化和生活化,使它能像语文、英语一样,兼具思想性与人文性,帮助学生建构优秀的数学素养。数学阅读训练以故事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合作交流,把握数学智慧,从根本上提升数学能力。
  2.数学“阅读”训练的具体策略
  2.1 使用趣味化和故事化的表述方式
  要想使数学知识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使文字表述更亲近柔和,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导入方法。比如教师在讲解两位数加法这一节时,通常的表述方式是这样: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个位如果满十需要在十位上进一位。叙述内容本身并无问题,但在语言表述上却显得非常生硬,不利于引起孩子的注意。为此,教师完全可以应用故事化的表述方式来介绍这一新知识:动物校园举行歌唱比赛,河马老师当裁判。小兔首先举手,大声朗诵:“加法进位并不难,数位对齐很重要。个位之间要对齐,满十就往十位进。十位加后再加一,结果准确计算快。”话音刚落,小熊又接着朗诵:“退位减法很简单,对齐数位是关键。若是个位不够减,转向十位借个一。”其余的动物都为他们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这时教师向学生发问:“你们喜欢小兔还是小熊的表达呢?请为大家说说理由吧。”借助巧妙生动的表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阐述理由的同时轻松掌握了该知识点,并提升了阅读数学的主动性。
  2.2 借助数学故事营造趣味十足的课堂氛围
  通常的观点认为,阅读应当是语文、英语这些语言学科必备的方法,对于数学,只需要加强思维训练和不断练题。然而,越来越多的案例启示在数学教学中训练阅读的方法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而在这些方法里面,数学故事是比较常见的[2]。这些故事一定是与数学知识关系密切,可以不断激发孩子的兴趣,有利于推进数学教学的深入发展。这些课内外皆宜的阅读小故事,可化繁为简,把晦涩的表述形象化,学生也可利用数学故事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的复习。比如阿拉伯数字由来、田忌赛马这些小故事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認知习惯。要写好这些数学故事,使孩子参与到故事阅读的训练中并非一件很难的事,只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就能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根据数学故事安排孩子们用话剧形式演出来,检测他们阅读数学故事的能力。
  2.3 师生协同参与,开展数学阅读专项活动
  开展数学阅读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单元新授课前或其它恰当的时间组织数学小故事竞赛的活动,布置用课堂知识编辑小故事的任务,选择其中出色的作品作为习题,使所有孩子都能参与进来[3]。在编辑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相关知识,必要时还要查阅数学资料。而如果是演绎这些故事,学生也是在充分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这个数学故事背后的知识,提升数学阅读能力,调动课堂的气氛。
  3.结束语
  近年来,开展数学“阅读”训练已成为数学课堂的新风向,其取得的成就已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逐渐认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拓宽阅读训练的路子,丰富阅读实践,优化教学方式,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数学阅读材料的编撰中,把数学阅读的优势更多地展现出来。同时,要关注不同阶段孩子的兴趣点,创设符合认知特点的数学情境,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管晓蓉.数学阅读:小学数学教学的待补缺口[J].人民教育,2016(21):74-75.
  [2]庄海翔.小学数学批注式阅读应把握好三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2016(17):29-31.
  [3]马艳芳.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16(s2):23-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