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动研讨式教学法在职业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学科已经逐步推广应用到了很多科学领域。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数学知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职业高中学生数学知识相对不足,迫切需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优化设计教学,进一步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全面推动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动研讨式  职业高中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156-02
  引言:
  由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是职业院校生源特点,他们不具备较强的数学基础,加之数学理论知识表现出的抽象特点,实际教学中若无法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学习数学的实际过程中,应凭借科学建立的互动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互动研讨式教学法应用
  (一)互动研讨法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自主开展学习,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问题,从而掌握大量知识。在实际教学汇总,教师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采取一部分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互动研讨法开展教学,使学生发现教学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开展教学,比如对某一问题科学讨论,安排学生讨论,利用科学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例如,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直线和平面关系时,教师若直接将各种关系告知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却不能深刻了解教师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直线和平面在立体空间中的关系。此时一名学生左边画出一条垂直直线,右边不平行于直线的平面,之后标识此条直线与平面不存在彼此相交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互动思考,一个平面a在空间几何内形成多大的面积?学生通过与教师互动提醒,发现这一平面在立体几何中是无限大的,只要二者不出现平行,必将能够相交。此时学生已经了解二者并不平行,也就是必定相交的关系;反之,若二者平行,则永远不会相交。接下来,学生考虑,立体空间中只能出现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平行或不平行关系吗?学生认真分析图像,最后考虑若直线和平面保持平行关系,同时位于平面上,形成的关系有什么特点?由此学生找出了重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互相研究讨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并要求学生利用搜索工具获得学习资源;或者是借助于画图或实验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促使其增加学习兴趣[1]。
  (二)开展研讨式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用积极创新学习环境,提升教学效率。并且教师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思考与交流,划分小组学习讨论,由代表阐述知识见解,整理小组讨论结论,获得最合理的解题方法。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开展研讨式教学。
  比如,某厂房堆放一堆房管,最上层放置4根钢管,下面每一层都逐步增加一根,最下面一层有10根,这对钢管的根数都多少?
  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一般都是模仿典型试题,却无法深刻把握原因,通过公式套用解决问题,缺少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学生互动应用数学思想。
  二、互动研讨式教学法实施流程
  互动研讨式教学法的过程由于不同课程而产生不同改变,结合职高数学概念课,讨论这一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科学应用互动研讨模式,可以贯彻落实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一定程度彰显了客观的执行状况,概念教学牵涉到重点教学内容,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概念凸显的多元化,而在学习过程中概念学习是主体,也是获得知识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流程:第一,构建情境导入的教学方式,教师把教学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帮助其创造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凭借这一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对公共点知识全面讲解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直线和平面在空间中形成哪几种关系,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帮助学生考虑有关的问题,全面了解直线与平面形成的主要關系,在互动探究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交流模式,帮助学生构建活跃的课堂环境,凭借概念模式的指引,推动了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三,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与知识,令其设计学习基本体系,有效巩固理论知识。
  三、结束语
  在职业高中数学实际教学中,应不断设计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升学习水平。同时教师注意科学应用教学语言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设计活跃的课堂环境,并对问题有效解决。只有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工作,才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推动研讨教学工作的开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佳琦.高中数学“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