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导式教学是一种“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的教学法,把这种教学法应用于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在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及主动性。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高等数学;二重积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04-01
  一、引言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居多,这种方式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弊端越来越明显的显现出来。迫切的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学导式教学法是近十余年国内兴起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法之一,是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可行方法。这种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学导式”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学科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学习对象和学生自学能力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本文介绍“学导式”教学法在高等数学中的运用,以及把此教学法用到高等数学中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二、学导式教学过程
  一般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小结。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教学过程的这几部分不一定每一过程都是必须的,在二重积分的概念和计算这一部分,我所选在的教学过程包括:自学、解惑,精讲,演练和小结。
  1.自学。
  自学是学导式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出自学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
  对于二重积分的导学过程,导学课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复习定积分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定积分的应用。由于这些知识的铺垫,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曲顶柱体的体积怎么求?
  (2)平面薄片的质量怎么求?
  (3)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4)二重积分公式中的面积元素;
  (5)二重积分的估值性质和对称性。
  带着这些问题,學生进入自学过程。在自学阶段,学生自主读书解决问题的阶段,在此过程,教师可以个别启发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教材,如何思考问题,指导他们把问题记下来。
  2.解惑。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解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形式,教师把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一般性的疑问都能解决,并且通过讨论可以进一步理解问题,甚至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第二种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时的情况,把学生自学时候产生的问题讲解,这种形式适用于比较简单的内容,没必要进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或者内容难度大,即使学生讨论也不会有结果的情形。
  3.精讲。
  所谓精讲,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精讲学生容易似是而非的内容,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误解的知识点;2.通过精讲,使学生抓住最为本质的东西. 通过精讲,解决学生共同性的问题、课程的重难点。
  4.演练。
  这一环节对高等数学尤为重要。通过练习,对讲过的概念、方法加深理解,也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补救。
  5.小结。
  属于师生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教师对知识点,所解决的问题做出总结,学生对于课堂自己掌握得内容方法,以及自习,解惑阶段的得失做一总结。
  三、学导式教学法的评价
  1.学导师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高数的兴趣及主动性。学导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进去,激活了枯燥的课堂气氛,大部分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获得学习高数的兴趣。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导式教学是学生自学为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的得以培养。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学生的论辩能力,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可见,通过学导式教学,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均能够得以发展提高。
  2.注意事项。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几个事项。
  (1)教师的作用。
  学导式教学是“学为主题,导为导线”,是学与导的统一。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对全场的把控,对学生的适时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解惑和精讲阶段,教师对疑点的解答,需要精细,精炼。所以,学导式教学法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请求。
  (2)教学安排。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设置上,应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宜,或者一个知识模块为宜。比如二重积分这一部分,最好以二重积分的概念和计算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安排。比如不定积分的知识,可以把不定积分的概念和不定积分的计算(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作为一个知识模块进行教学安排。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M].第六版:高教出版社出版.
  [2]孙显元.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合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672.htm